近日,我们采风来到明光市苏巷镇牛岗村。在这里,我们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士,名字叫王翠荣。虽然,他们家已经搬迁到城里了,可是,他们家的故事,已经成了脍炙人口的善良家风教育的活教材。
在村长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王翠荣家的老宅院。坐在老宅院里,村长娓娓地讲起了这家感人的故事。

王翠荣是船民的女儿,从年轻时到搬迁走,都是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女性,而且,更是最善良的女性。她嫁到我们村的朱家做媳妇,根本就是门不当户不对。当时,朱家很穷,住着两小间草房子,朱家的老两口都很瘦弱,生了一双儿女,都是读到初中毕业就下来务农了。不过,朱家的为人,从大人到孩子,都是很憨厚,很善良,人老几辈子,在人们的口中,都是这样的口碑。
事情还得上溯到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了我们大半个中国,是年春天,鬼子就占领了我们明光镇,整个明光镇的老百姓跑鬼子反,都四处逃命。当时,王翠荣的祖父祖母带领五个孩子,为了逃命,立刻丢掉停在明光镇池河码头的小船,跑反到了苏巷镇牛岗村。牛岗村当时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离明光镇几十里路,相应地比较安全点。可是,王家跑反到这里举目无亲,又如何度日呢?刚到这里,他们只能靠讨饭度饥饿,几天下来,大人、孩子都饿得几乎走不动路了。朱家知道了这种情况后,非常同情他们,于是,就主动接纳了他们全家。朱家的生活也是很穷的,接纳了王家人,就更加困难了。开始几天,两家人在一起靠挑野菜喝稀饭度日。几天后,王家有些不好意思待下去,含泪告辞朱家要去他乡讨饭度日。朱家老爷子就拉住王家人,也含着泪,说:“时局混乱,炮弹乱飞,鬼子还在那里,走出去太危险了,在我们家,喝点稀饭度日,好歹还安全一点。”就这样,王家人在朱家度过了一个多月,等鬼子走了才离开这里。
王家人永远记着这段恩情呀。后来,王家人经常在池河里逮一些鱼徒步几十里送给朱家贴补生活。

解放后,王家和朱家更是不断地来往,情义越走越深厚。朱家人,一直都是以善良的家风行事,不管是对待邻居或是路人,只要是发现他们有困难,朱家人都是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方圆几十里地,只要提到朱家人,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
这里的人们都以朱家的善良家风为榜样,教育自家的孩子。王家人更是如此。王家在行船的时候,无论船友们遇到大困难或小困难,王家只要知道了,都是主动上前帮忙。王家老人时常教育孩子,不能忘恩负义,并且,还安排孩子们经常去看望朱家人。到了第三代人的时候,朱家由于劳力弱,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王家得知后,除了帮助了一些钱之外,大人们还经常带着孩子前去朱家看望安慰。朱家的孙子身体很是瘦弱,读了初中就停学下来忙农活了。每次,王家老人带着孩子要回家的时候,他都很有礼貌地送到大门口。王家人看着这个懂礼貌的孙子,更是喜欢。
虽然朱家人比较善良,但是,摆在面前的现实困难,孩子说亲还是有些困难。小孙子已经快二十岁了,也该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上门提亲的人也不少,可是,女孩子都认为朱家有些穷,小孙子长相也一般。不过,对于这样的事情,朱家也没有感到什么着急。
有一天,王家人和朱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谈闲之中,朱家人不经意间谈到了孙子的事情,王家人听了就默默地记在了心中。王家人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那天晚上,王翠荣的爸爸就和王翠荣的祖父谈起了这件事。王翠荣的祖父一听,就琢磨起来,想到朱家的为人,想到朱家的恩情,又想到自己的孙女儿,第二天晚上,王翠荣的祖父就和全家人商量了这件事。他把朱家人善良家风和勤劳的品行说了一遍,又看看全家人的反应,尤其看了看孙女的反应。孙女说:“要是哪个女孩子嫁给朱家,肯定是个祥和幸福的家庭。”爷爷说:“是啊,真是个好家庭呀。”
之后,他们两家,不光越走越近,有时候,大忙季节,王翠荣还经常到朱家帮助他们忙农活;有时候,王翠荣家的船装来沙子需要卸沙子,朱家的孙子就不分昼夜地帮助他们家卸沙子。一来二去,王翠荣从心眼里爱上了朱家的孙子。朱王两家的长辈们更是喜欢。他们成了家以后,王翠荣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事事秉承善良的家风。现在,王翠荣和老伴虽已年过六十了,可是,他们仍然在做城市美丽环境的志愿护卫者,继续在传承着爱和善良的家风。
作者简介
李世金,明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