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9年,成吉思汗的名将郭宝玉身中数剑,血流不止,眼看就要没命了,突然成吉思汗对手下喊道:“快,牵来一头牛,把他塞到牛肚子里。”大汗一声令下,蒙军战士们哪有不听号令的道理?他们找来一头黄牛,三下五除二将牛杀了。随后,另一伙蒙军将郭宝玉抬着,放到了牛肚子里。这位郭宝玉是什么人呢?说起来,他有一位威名赫赫的先祖——大唐名将郭子仪。遥想当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一路斩关夺隘,如入无人之境。若不是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忠心辅佐,恐怕就没有后来的唐朝江山了。或许是武人的血管中天生流淌着尚武的血液,作为郭子仪的后代,郭宝玉同样也是一名武将。他是金朝皇帝麾下的一个将军。

曾几何时,金军也称得上是气势如虹,然而时过境迁,由于蒙古人的崛起,金军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在一次战斗中,郭宝玉落败,原本想要了结自己性命的他,却被带到了成吉思汗面前。成吉思汗对郭宝玉非常喜爱,亲自问他破敌之法。郭宝玉在金朝待了很多年,对朝廷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并没有隐瞒,反而将自己一一告诉了成吉思汗。与此同时,他提出了两个条件:首先,郭宝玉要求成吉思汗,在攻破金朝的都城之后,不得滥杀无辜。其次,他要求成吉思汗在制定今后的政策时,必须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或许,在郭宝玉看来,腐朽的金朝终将灭亡,与其如此,不如尽可能保护金朝治下的百姓。由此看来,郭宝玉虽然是郭子仪的后人,却没有将先祖对唐朝的忠诚学到自己身上。不过,这也可以理解。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那个醉生梦死的金朝皇帝,怎么可能是郭宝玉的“知己者”?从这一刻开始,郭宝玉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蒙古军队的阵营中。不久之后,他便察觉到,那些蒙古兵看他的目光,充满了鄙夷与不可言说的神情。这也难怪,前几天还是互相厮杀的对手,转瞬之间就变成了同生共死的战友,任谁的心里恐怕都不是滋味。郭宝玉知道,虽然他的才华被成吉思汗欣赏,然而蒙军的士兵却并不接受他。军营,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好在当时正是乱世,作为蒙古军队的一员,郭宝玉有很多机会在战场上证明自己。众所周知,蒙古军团一向以强大的战斗力著称于世,他们所到之处,定是寸草不生。然而,在一次征战的过程中,强悍的蒙军居然遭遇了失败。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敌军有一种秘密武器——象兵。大象踩踏之处,蒙军死伤一片,只好撤退到安全地带。正在成吉思汗望着敌人的大象一筹莫展之时,郭宝玉献上了自己的计策:火攻。成吉思汗闻言连声叫好,立刻让人准备点火之物,朝着象群扔去。受了惊的大象转过身来,敌阵在一瞬间崩溃,蒙古军队取得了大胜。在一旁观阵的蒙军士兵见此情景,不由得欢呼起来,他们终于明白,在战场上,不是只有蛮力才可以取胜,智谋拥有同样的地位!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郭宝玉智勇双全的表现,越发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自此以后,有成吉思汗出现的地方,就有郭宝玉的存在。

然而,战场上刀枪无眼,什么危险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征讨西辽的过程中,郭宝玉身负重伤,奄奄一息。接下来,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那么,成吉思汗为什么要让士兵杀牛?原来,这是蒙古人独创的一种医疗方法——腹罨疗法。据说,牛刚刚被杀死的时候,心脏还在跳动,将重伤之人放入牛腹,他的心脏便会在牛心的带动下重新跳起来,人就可以起死回生。根据史书的记载,成吉思汗这一招果然很灵,原本性命垂危的郭宝玉在牛肚子里待了一会儿之后,竟然奇迹般地苏醒了。对于郭宝玉来说,成吉思汗无疑是一位英主,是他真正的“知己者”更为重要的是,成吉思汗还是他的救命恩人!这样的人,值得郭宝玉用生命去报答。此后,他用自己的智谋与武勇帮助成吉思汗攻城略地,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贺兰山下,而当年的那段故事,却通过史官的如椽之笔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