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词人晏殊:不争不抢,为何还能成为人生赢家?

愚公不移山 2022-03-28 23:38:29

想必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人,对晏殊都颇为佩服,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他是什么样呢?

说到晏殊,后世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太平宰相、富贵闲人。

北宋有名的三大“神童”,杨亿、晏殊、蔡伯俙,只有晏殊一生顺遂,要官位有官位,要名望有名望。杨亿少年成名,中年遭到排挤、处境艰危,蔡伯俙三岁参加童子科,一路冲关到殿试环节,年少时与晏殊一起陪着太子读书,一生只做过管理农业的司农卿,和晏殊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北宋有才之人做到宰相的也不少,同样是推行新政,皇帝的意见倾向王安石,王安石便被拥上天,一旦曾经拥护之人开始反对,王安石便遭受各种攻讦、谩骂;另一传奇宰相寇准,也是“神童”一枚,两度拜相、两度被贬,又常因性格刚烈、不够圆滑,惹得皇帝大发雷霆。唯晏殊深得圣眷,宋仁宗还因他的离世,特地罢朝两日以示哀悼,可见晏殊地位非同一般。

若论晏殊之为人,欧阳修对他的评价为“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晏殊之为政,也曾被欧阳修赞扬道:“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晏殊之词作,曾开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世人都羡慕晏殊生而逢时,从王官宫臣到宰相,从少年“神童”到“为天下所宗”,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殊不知,看似不争不抢的背后,只是他总能比别人多走一步,更懂得权衡。

01 人诚不欺,数遇贵人

幼时聪颖过人的晏殊,七岁时作诗已全县无敌,声名远播,遇到的第一个贵人是他的老丈人,名叫李虚己,官职相当于地市级市委书记,看中晏殊后,将自己的几十年所学,尽数传授给了年少的晏殊。

晏殊遇到的第二个贵人,是曾官至宰相的张知白。景德元年,张知白到晏殊所在的县去处理灾情,从李虚己处听说了晏殊之才名,便将他推荐给了朝廷。次年,14岁的晏殊高举进士。

初入仕途的他,很快遇到了他一生最大的贵人,便是他辅佐的第一任皇帝——宋真宗。

宋真宗之所以对他另眼相待,初时是因为在进士复试过程中,晏殊发现拿到的试题,他前两天刚做过,便上奏说:“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正是这样的真诚与才华备受真宗赞赏。

后来持续欣赏晏殊,除了他的才华与诚实,还因为他的谨慎。

02 慎言慎行,因势变通

《宋史》记载:“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也就是说宋真宗与晏殊之间,互传小纸条交流意见,晏殊每次都认真回复,从不张扬。对于君臣间的门门道道,晏殊可以说是很拎得清的。

而一个惯常谨慎的人,还懂得变通,就更为少见了。

话说当年颇具才华的晏殊,也遇到了个大难题。

公元1032年,李宸妃去世,晏殊接到“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旨意,为李宸妃撰写墓志铭。

这就牵扯到另一历史著名事件“狸猫换太子”,虽然真实的历史事件远没有《少年包青天》中那般具有戏剧性,但李宸妃去世时,作为宋真宗唯一的皇子(日后的宋仁宗)仍然不知道她就是自己的生母。

若晏殊顺从刘太后旨意,便要写李宸妃无子,这铁定要得罪宋仁宗;若不写,那将得罪刘太后,晏殊的性命还想不想要了?

最后晏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他在李宸妃的墓志铭中写道:“五岳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丽水生金。”,在此处暗示李宸妃生育宋仁宗,但在碑文里却说道:“生女一人,早卒。无子”。

若和因一篇《檄英王鸡文》遭贬的王勃、因写诗获罪引发“乌台诗案”的大文豪苏轼相对,晏殊面对的难题无疑难度更大,且不得不接受,但他却从容解决了。虽然此事后被宋仁宗发觉,但也只是不痛不痒的小贬了一下,以示警戒。

03 广交善友,乐举人才

作为词坛领袖,晏殊常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只半句便能流传千古的名句,也不担心“教出徒弟,饿死师傅”,还积极提拔人才。

范仲淹、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科举不得志的梅尧臣,经他征辟,后来成为“宋诗开山祖师”。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后亦官拜宰相。

门生遍天下的晏殊,没事就喜欢呼朋引伴,经常在家举办“空杯宴”,就是事先不做任何准备,客人入座后,一人一个空盘一个酒杯,再慢慢斟酒、上些水果点心,同时歌乐相伴,谈笑风生,酒酣耳热之际,便开始铺纸写诗。

每次“空杯宴”上也可谓人才济济,留下了不少后世传唱的好诗词,晏殊自己的很多富贵娴雅之词,想必也是作于宴会之上。

晏殊之词含蓄婉丽,几无沉痛哀伤之作,也算北宋词坛的一股清流,且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优秀词作带动了词坛的繁荣,可谓承前启后。

纵观晏殊的一生,都好似活在文艺片中,虽成不了千载一遇的大众偶像,但妥妥的人生赢家,智慧才情兼具,无论风浪再大,时刻稳坐钓鱼台。

(图源网络,侵删)

1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