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位处太原西南)一王姓之家喜得爱子,该子出生之时与寻常婴童无异,但六年后,整个王家都对其刮目相看,他更是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
对于这个开挂少年,我们暂且叫他小王同学。
01 祖上显赫,少年开挂小王同学祖上极为显赫,上数八代,皆是为官。因年代太过久远,有传言小王同学的祖上是隋唐“五姓七家”的太原王氏,也就是当时五个超级豪门之一,顶级的当世望族。
亦有传言王家发迹于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之时,曾南渡江南,成为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谢两族并列的大世族,后历经改朝换代,家族日渐衰落。
至其祖父王通一代,盛名远扬的王通也只是国子博士,官位并不显耀,名气却可谓震古烁今,与孔、孟、朱、程、老、庄齐名。数百年后,北宋名臣范仲淹之父因太过仰慕王通,遂用王通之字“仲淹”给儿子命名,可见其影响深远。
无论何种传言,我们都能看出小王同学祖上曾是望族,到小王同学之时,渐衰微,但树大根深,家族浓荫与书香涵养,亦给了天赋极佳的小王同学快速成长的沃土。
小王同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渐有“神童”之名;九岁时,能给大学者颜师古详解汉书重难点的手册勘正谬误,正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岁通读六经,十二岁左右,跟随长安一盖世神医学习医术,这也成为其日后无路请缨之时,用以谋得一小官职的傍身技能。
少年一路开挂的小王同学,在十六岁时,以优等成绩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最年少的朝廷官员,授朝散郎,也就是御用文人,官位跟一个小县的县令差不多。
要知道,大唐另一“神童”杜子美,两次落榜,最后还是在皇帝点名的“殿试”中声名大震,换来的也只是等候分配,那时老杜同学已年过不惑之年,又过了四年,才当上军营看守兵器的小官。
对比老杜官场的不幸,小王同学就幸运得多了,才华举世公认,官场年少得志。
02 因鸡被逐,杀人获罪当了两年朝散郎后,18岁的小王同学供职于沛王李贤府上,也就是作为武则天次子的家庭教师兼官方写手。此工作做得好,前途无量,稍出差错,性命堪忧。
那时候的贵族子弟,闲来无事常飞鹰走狗打猎,斗鸡斗蛐蛐。有一日,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再度斗鸡取乐,为增加斗鸡乐趣,心思单纯的沛王让小王同学写一篇檄文,讨伐英王的斗鸡。
自恃才华的小王同学,也是个心思单纯的耿直boy,略作思量,轻松挥就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檄文一出,朝廷争阅,最后此文被传至高宗李治之处。宽厚仁爱的高宗,对其父亲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依旧怀着恐惧的记忆,唯恐子女纷争,于是这篇才华洋溢的檄文在高宗眼里,成了挑拨离间的荒唐言论。
于是,小王同学被逐出繁华的长安,贬到四川,开始了游历巴蜀的生活,还结识了与他同一年出生的另一大唐“神童”杨同学(杨炯),后来两人与另外两大才子,组成了一个闻名至今的组合——“初唐四杰”,小王同学居首位。
那时的四川并非现在的天府之国,巴蜀也并非“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悠闲之地,从大唐另一李姓天才的《蜀道难》,我们便能窥知一二。
小王同学在四川,除了游山玩水,与失业青年一起谈论文章外,总带着一种深深的忧伤感。
试想一个举世公认的大唐奇才,沦为荒僻之地的无业游民,是何等心情?
(插播一点题外话:虽然此时的小王同学按年龄,已经是我们上完大学的年龄,但因其一生心思单纯、不懂人情世故,还是以小王同学称之。)
在小王同学21岁那年的秋冬,因其早年学过医术懂药理,被好友引荐,谋得一个参军职务。可惜在就职期间,小王同学又因藏匿一名犯罪官奴,怕被人发觉便杀死了该官奴。
此事后来被人告发,由藏匿罪升级成了杀人罪的小王同学,按律当是死罪,后幸遇大赦天下,免于一死。
对于小王同学有没有杀人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官奴自己畏罪自杀,而小王同学被人陷害。对于这种说法,依照小王同学年轻气盛、不懂人情世故的性格,可能性较大。
遭此一事,小王同学虽免于一死,但连累其父被贬到南荒之外,也就是现今的越南。其父被贬对于小王同学的打击,远超对自己的惩罚,在他看来,他宁愿粉身碎骨以谢父君。
待其出狱后,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心若死灰的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从洛阳南下,前去探父。
03 千里探父,受邀赴宴在其探父途中,路经南昌,恰逢洪都府知府阎公重修滕王阁,被邀请赴宴,他欣然前往。
这场举办于重阳节的文人雅宴,既是阎公为庆祝滕王阁重修之喜的庆功宴,更是为阎公之婿而专设的才华比拼之宴。
宴会上,阎公先命人取出纸笔,假意邀请在座宾客写作序文,众宾客皆知阎公意图,纷纷推辞,待纸笔传至小王同学时,他却毫不客气,沉思片刻,笔走龙蛇,不断有华丽词句自笔端溢出。
小王同学一边作序,一边有人随时传报,开头一句,阎公觉得不过老生常谈,随后再传一句,阎公认为也不过是些旧事罢了,待至第三句,满座沉吟不语,再传再报,无不纷纷点头称好。
当报至“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情不自禁地一跃而起,赞不绝口,满座宾朋无不叹服。随后小王同学挥笔疾书,一气呵成《滕王阁序》,技惊四座。
而阎公之婿自知文不如人,暗暗佩服之余,连本已备好的腹稿都未拿出手。
经此一宴,小王同学抢尽风头,滕王阁一举成名。
日后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都受其影响。
连“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在滕王阁再次重修之时,受邀写作文章,亦觉小王同学是前辈,认为两人能为一处胜迹留下笔墨词章,且自己的名字排在小王同学后面,是一大幸事。
如果没有滕王阁,小王同学依旧会留名至今,只是可能没有如此这般让人惊为奇才。反之,如果没有小王同学,滕王阁的名声恐怕就要大打折扣。
那个让滕王阁一举成名的小王同学,姓王名勃,雄笔奇才,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只可惜在他写下《滕王阁序》后一年,在探父返还途中,殒命海上,留下千年之憾。
(图源网络,侵删)
*关于王勃生卒之年,及写作《滕王阁序》的时间,尚有争论,文中皆以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准。
上学期间,滕王阁序朗朗上口,必背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