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少将促成长春和平解放,建国后辞职回乡当农民,52年被枪毙

历史详说官 2024-11-10 17:41:59

1948年6月,萧劲光指挥10万解放军将长春团团包围,而守城的一方,正是郑洞国所领导的10万国军。

10万对10万,我军还是攻城方,从军事常识上来看,这并不是一场具有太多胜算的战争。我军之所以要包围长春,目的很简单,就是“围城打援”,用部分部队攻打长春,吸引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北上增援,然后在途中与之交战,将其歼灭。

然而,攻城部队兵力不足,装备也不占优势,廖耀湘兵团又拒绝北上增援长春,所以我军一直没有下定强攻长春的决心。后来,中央军委和东北野司把作战的重心放在了南线的锦州,北线的长春就形成了“围而不攻”的僵持局面。

长春郑洞国的10万守军,主力是国军新7军和60军。新7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它是以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军所属的主力师——新38师为核心组建起来的。新一军在国军内号称“天下第一军”、“蓝鹰部队”,以新一军38师为核心组建起来的新7军自然也是兵骄将傲。

相比之下,另一支部队60军完全就是“后娘养的孩子”。60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云南都督唐继尧的滇军,它并非蒋系部队。由于国军内部长期盛行派系之争,60军自1946年进入东北后,就长期受到怀疑,不受待见。

最典型的一次事件是“海城起义”。1946年5月,趁着东北国军主力在四平集结,我军在其后方发起了鞍(山)海(城)战役。在程世才、肖华、韩先楚等人的指挥下,我军先下鞍山,继而发起了对海城的进攻。海城的守军正是60军184师。

在海城陷入围困之际,中央军见死不救的老毛病又犯了,最后,在我方地下工作人员的联系下,184师师长潘朔端决定率领所部2700余人起义。这也是东北战场上的第一次起义。

海城起义之后,60军更加受到怀疑和猜忌,在国军的地位也更低了。1948年3月,郑洞国给60军军长曾泽生下令,要60军向长春城内撤退。在撤离前,蒋介石下令,让他们把带不走的辎重粮秣全部销毁。60军冒着大雪,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达长春。

进入长春后,曾泽生军长向郑洞国汇报了60军余粮不足的情况,希望他解决这个问题。郑洞国于是找到新7军,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囤积的粮食分给60军一些,新7军阳奉阴违,迟迟不给,给60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不平衡。最后在郑洞国的工作下,他们才不情愿地拿出一部分。

1948年5月23日,萧劲光部完成了对长春的包围,并一举切断了他们的空中运输线。在接下来近5个月的时间里,60军的粮草每天都是捉襟见肘,以至于把大马路两边的树皮都剥了吃了还是无法缓饥饿。曾泽生和60军将士忍无可忍,于10月17日宣布起义。这次起义的部队共计3个师,约2.6万人。

同一天,曾泽生接通了郑洞国的电话,劝他放弃武器,结束战争。一天后,周总理又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给郑洞国发去电报,要他速下决心起义。而蒋介石却给郑洞国空投手令,要他率部突围。

郑洞国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召集新7军将领开会。在这次会议上,被称为“东方蒙哥马利”的新7军军长李鸿傲气全无,一言不发。倒是他麾下的61师师长邓士富起身表示:“我们的官兵已经饿得双腿浮肿,走不动路了,况且途中还有重重拦截,突围已经不可能了,大家徐图别策吧。”

邓士富师长是黄埔2期学员(郑洞国是1期,李鸿是5期),他在新7军还是很有资历的,他如此表态后,郑洞国和李鸿都无法反驳,一言不发地走出了会议室。

19日,即60军起义2天后,新7军宣布放下武器起义,长春遂获得和平解放。

经此一战,邓士富无意再在军中任职,不久后他就辞去了一切职务,回到老家广东梅县银场村务农,后来还担任过银场村村长。1952年,他因罪被判处死刑。1983年,经当地人民法院复查,原判被纠正,邓士富被恢复起义投诚人员的名誉。

而新7军军长李鸿,同样在战后选择了返回老家湖南。1950年2月,他带着妻子女儿偷渡到了香港,又去了台湾。6月,蒋介石得知李鸿的消息,下令将其一家逮捕。

前文说过,新7军原属于新1军,是孙立人的旧部,而当时蒋介石和孙立人之间矛盾很大。为了让李鸿承认孙立人有叛变的意图,李鸿在狱中遭到私刑审问,但他咬牙不认。期间,孙立人多次当面向蒋介石求情,蒋介石不为所动。

55年,“孙立人兵变案”后,孙的旧部李鸿等人被押往“卧龙山庄”拘禁,到1971年才被宣判无期徒刑。1975年,蒋介石离世后,被囚禁25年的李鸿获得释放。这位当年的“东方蒙哥马利”,此时已经垂垂老矣,出狱后他在屏东居住,晚年郁郁不得志。1987年,他中风入院,一年后病逝。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