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是1993年去世的,活了96岁。她虽然没有上过学,却也识得一些字。在我们这些小字辈的眼里,她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奶奶共育有四儿一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当地农村还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困难时期,但是奶奶与爷爷硬是咬紧牙关供出两个大学生,这在我们家乡曾反响不小。两个叔叔后来都是大学教授。在我们眼里,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佩服的则是我们当时的十六口之家,被奶奶治理得津津有条。首先是婶婶们团结和睦,亲如姊妹。大家都喜欢她、尊敬她,遇事又愿意请教她。在我们的眼里,从来没看见过她们妯娌间因什么事争执而红过脸。其次是我们这一辈十二个子孙们,都懂得礼貌待人,孝敬大人。第三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似乎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既懂得勤劳获得,又注意生活节俭。在别的家庭因寅吃卯粮而陷入断顿的困境中,我们家里还可以勉强维持下去。当然,在任何一个家庭里,不发生一点矛盾是不可能的,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也不例外。但是,奶奶处理家庭事务却很有一套办法,她除了公平公正外,她还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很像现代管理中的“防微杜渐,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团结一致,活泼有序,令行禁止”。记得四婶刚过门到我家时,是一个比较散漫的人。于是,我就亲眼见过奶奶专门找四婶谈过几次话。由于有奶奶的“令行禁止,以身作则”四婶很快就融入到我们的大家庭了,四婶文化程度比较高,后来还成为奶奶一个重要的帮手。再后来,在奶奶的鼓励指点下,四婶还成了一个民办教师。在我眼里,奶奶还有一个更为神奇地方,这一点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完全弄懂。小时候,我们家里养的鸡产蛋卖钱。等攒够一定数量之后,奶奶就会打发我去镇上的合作社卖掉,然后再买回一些食盐、煤油等生活用品。每次去镇上卖鸡蛋时,奶奶都要照例用家里一杆老称秤一下(这杆秤是过去的十六两老秤)秤完之后,她又要估摸着换算成现在的十两新秤。一次,她秤过鸡蛋后,对我说,你卖了这些鸡蛋后,再给家里买三斤食盐、二斤半煤油。当时,我心里也算不出这些,只好依招吩咐去做。来到商店,商店营业员秤过秤,算过账之后,付给所要的东西,最后告诉我只结余了二分钱。从那以后,我就打心眼里佩服这位从没上过学的老奶奶的计算能力。说句心里话,到现在我也不懂的她老人家是如何换算出十六两老秤和十两新秤的数字的。我曾今就这个问题问过自己上高中的儿子,儿子拿来笔和纸,列了一个数学方程后才将答案计算出来。可是,奶奶没上过一天学,她怎么会使用数学方程计算哩!因此,从童年时期,我就认定奶奶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人!对他老人家来说,我们除了尊敬,还有深深的佩服!
奶奶,难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