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中国粮仓里的脊梁

东庄飞龙 2025-03-15 15:53:34

五六十年代,农民将公购粮以低价卖给国家,保证了城市人口的口粮供应。其中公粮是以税的形式,无偿贡献给国家的。购粮是按一定的任务所要求的数量

卖给国家的。当时国家对农民的购粮收购价是每斤0.08元。而当时集市上的价格已达到每斤0.15元。(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记载)

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曾算过一笔账:若按市价收购粮食,仅"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成本将增加4.7倍。正是农民用低于成本的粮价,为每个工业工人每年节省了136斤口粮,让新中国在西方封锁中攒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农民虽然是生产粮食的,但却吃不饱饭!在河北徐水,交完公粮的村民用榆树皮磨粉充饥;在四川江津,完成征购任务的农户不得不"瓜菜代"度日。看看那段历史吧!但是,那时的农民总体来说都是乐于奉献的。

当时,国家也是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有农民安全稳定的粮食生产保障,才有工业、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这些勒紧裤腰带的奉献,换来的是全国扫盲率从20%跃升至66%,是青蒿素、人工胰岛素等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更是两弹一星腾空而起的底气。

当时,若果农民按市场价格(或农民自己确定卖粮价格)将粮食给国家,国家的经济建设成本将会成倍上涨,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就不会那么快!六十年代末,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是处于世界前列的,这中间,农民功不可没!但是,当时的农民都是心甘情愿的,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所以,当时,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