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探知歼-20年产量情况,六代机研发使中国占据主动地位,美军已丧失战略先机。

筱筱同学 2025-02-07 10:30:18

美国探知歼-20最新年度生产规模,第六代战斗机的问世促使中国占据主动地位。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总裁吉姆·泰克莱特,作为美国最大军工复合体之一的领导者,在近期媒体访谈中指出,2024年度,中国歼-20战斗机产量逾百架,而美国则达156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歼-20战斗机】

这表明,在隐身战斗机的年生产能力方面,歼-20与F-35战斗机之间的差距已缩减至约三四十架/年。

再考量F-35的产量中,近半部分系针对出口市场,而美国海空军年度采购量仅约七八十架,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则能够完全消化歼-20的全部产能。

因此,泰克莱特指出,尽管当前美国在隐身战斗机生产领域依旧保持对中国的领先地位,但歼-20年产能突破100架对美国而言已构成显著威胁。为持续保持对中国的隐身机优势,美国亟需提升F-35的产量,否则将面临被中国赶超的风险。

【泰克莱特声称歼-20年产量已逾百架】

若泰克莱特于去年12月发表此言论,则其观点高度契合美国在中美博弈战略框架内的需求。

今日美国确实面临去工业化现象,但这并不等同于其工业能力的全面衰退。纵观西方世界,美国依然保有最强的工业实力。尽管在造船领域进展缓慢,但在飞机制造方面仍保持着高效率。

此现象可从F-35年产量逾150架中略见一斑,泰克莱特期望美国强化既有优势,以少数领域之绝对领先,补偿美军在其他领域的劣势。

然而,问题在于,泰克莱特发表此言论时已进入2025年1月底。恰在一个月前,中美空中力量竞争格局遭受了中国方面两个非凡“变量”的剧烈冲击。

【成飞第六代战斗机概念设想图】

确实,此两者“变量”即指我国南北两型六代战斗机。尽管外界普遍分析认为,无论是成飞研发的三发菱形翼六代机,抑或是沈飞的双发拉姆达翼六代机,当前均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尚未达到原型机标准,预计其列装时间至少需推迟至2030年之后。

但即便如此,南北两型六代机的公开亮相,依然昭示着在下一代高性能战斗机研发领域,中国已占据领先地位,超越美国。

对于军事上高度倚重空中力量优势的美国而言,中国此成就足以引发其前所未有的忧虑。毕竟,空战有异于陆战,后者尚可依赖人员素质于一定程度上填补技术差距,而空战中,具备技术代差优势的一方常能对敌实施决定性打击。

【沈飞六代机概念设想图】

美国在过去30年中能够持续保持其“不败神话”,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长期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的空中力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当前六代机的问世已促使中国在空中力量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的领导者。

可以预见,随着第六代战斗机在未来列装,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的作战体系亦将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六代机的技术特性,正如先前为适应歼-20战斗机所做的系统性调整。同时,歼-20战斗机的年产量预计在此期间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鉴于解放军当年调整体系之际,考虑到当时歼-20尚处于“小步快跑,边造边改”的阶段,装备数量有限,仅数十架,因此解放军航空兵构建了以四代机为主体、五代机为骨干,轻重搭配的作战体系。

【以四代机为主体,五代机为骨干架构】

因此,作为与歼-20协同作战的理想选择,歼-16战斗机的产量持续增长,直至当前,已成为解放军中装备数量最多的重型战斗机。即便歼-20的产能有所提升,歼-16仍保持着较高的生产水平。

当前,六代机预计最快将于5年后实现列装,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解放军航空兵的作战体系将趋向以“五代机为主体,六代机为骨干”的模式转型。

换言之,为适应六代机的发展需求,歼-20战斗机的年产量超越F-35的年度150架生产纪录,实属可行。或者说,歼-20在过去2年中的产能持续增长,极有可能是为这一转型所做的准备。

而当美国无法维持其在隐身机产能方面的优势时,泰克莱特所提议的“通过增加F-35战斗机产量以应对歼-20威胁”的策略,将难以实现其预期效果。

且即便歼-20的产能未有所提升,仍维持在年均百余架之水准,泰克莱特及其所代表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鉴于歼-20的威胁,洛马公司尚可依托F-35这一“竞争机型”作为应对策略。然而,在面对南北两方所研发的第六代战斗机时,洛马公司短期内难以推出NGAD以实施反制。

【美国NGAD六代机概念设想图】

这意味着,于NGAD正式曝光之前,洛马公司极有可能会持续提升F-35战斗机的生产量,旨在通过数量优势来缩减性能上的代际差距。

这易使人联想到昔日国内面对F-22威胁时所提出的“8架歼-8换1架F-22”战术。尤为巧合的是,据传在歼-20服役之后,解放军曾运用歼-20与歼-16模拟验证该战术的可行性,并得出结论:即便“8打1”亦未必占据优势。

因此,尽管歼-20的年产量尚未赶超F-35,但若能实现我国六代机先于美国服役并形成战斗力,则美国F-35的生产数量越多,其潜在损失亦将愈发显著。

0 阅读:2

筱筱同学

简介:每天更新原创视频,欢迎小主点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