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从让梨到人生跌宕,不禁令人唏嘘

映秋浏览过去 2024-11-03 10:33:05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面对一盘子梨子,孔融没有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去争抢最大的那个,而是选择了最小的梨。当父亲问他为何如此选择时,他稚嫩的声音却说出了令人惊叹的话语:“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这一小小的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兄长的尊重,更展现出了他年少时就具备的聪慧与品德。

这个故事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讲孝悌的榜样。人们纷纷传颂孔融的美德,他的名字也因此声名远扬。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社会,孔融的行为无疑是对 “兄友弟恭” 这一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尊老爱幼、谦让有礼的典范。

孔融的让梨之举,并非偶然。他出生于孔子世家,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对礼义廉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孔融,自然而然地将儒家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岁的孔融,用一个小小的梨子,传递出了大大的美德。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懂得了在家庭中要尊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在社会中要懂得谦让、与人为善。即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孔融让梨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被物质的欲望所迷惑,要保持一颗善良、谦逊的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青年义举:争死护友

(一)收留张俭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政事腐败。名士张俭刚正不阿,向皇帝揭发当权宦官与他家人的罪行,反遭诬陷,被官府追捕,被迫四处逃亡。这一日,张俭来到孔家,寻求孔褒的帮助。不巧的是,孔褒当时外出不在,年仅十六岁的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欲言又止的样子,知道他有难言之隐,就主动收留了他。张俭在孔家躲了好几天,风声没那么紧之后找机会逃走了。

(二)争相赴死

但在张俭走后,孔融一家却因为窝藏罪犯被告发,官兵们没能抓住张俭,就将孔褒与孔融逮捕入狱。官兵不知道究竟是谁擅自藏匿并协助张俭逃跑的。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孔褒却说张俭是自己的朋友,留藏罪犯的是自己,与弟弟孔融无关。而他们的母亲竟然也说罪责在自己身上,年上的人应该承担家事。一门都争着赴死,地方官拿不定主意,最后由朝廷判定孔褒的罪名,将他处斩。

这就是 “一门争死” 事件,孔融虽然没能救下哥哥,却因为凛然争死救兄在当时闻名。孔融幼年时让大梨给哥哥吃,孔褒作为吃了大梨的哥哥,为弟弟让出了生命,他们兄弟二人这种友爱互助的精神也一直流传了下来。据史料记载,当时被官府抓捕之前,张俭逃亡以来,凡是他所投奔过的人家,后来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多个人,而这些人的很多亲属也被牵连被杀害了,因受到牵连而遭到逮捕和审问的人更是几乎遍及全国。可见孔融一家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孔融的这一义举,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敢与担当,更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正义的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和亲情,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三、成年仕途:刚正不阿

(一)步入仕途

孔融被召入司徒杨赐府后,满怀壮志,一心想要为朝廷铲除贪污腐败之风。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敏锐洞察力,暗中查访那些贪污官僚。一旦发现证据确凿,便毫不犹豫地立案上报,请求将这些贪官污吏罢免并绳之以法。然而,他的行为却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与宦官有裙带关系的官员。当时的尚书对孔融的行为感到十分头疼,一方面碍于孔融手中证据确凿,另一方面又不想得罪司徒杨赐,只好将这些表章压下,不了了之。尽管如此,孔融并未放弃自己的信念,他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整顿吏治而奋斗。后来,因与上级不和等原因,孔融多次辞官。但他的刚正不阿之名却在士林中流传开来。

(二)不畏权贵

在进入官场后,孔融展现出了不畏权贵的品质。他与董卓多次发生冲突。董卓野心勃勃,妄图废掉汉帝,而孔融一心想要匡扶汉室,两人在政见上完全相悖。面对董卓的专权,孔融毫不畏惧,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虽然对孔融恨之入骨,但碍于孔融的名气、才华和品德,又不能轻易将其杀害。于是,董卓便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相,试图借此惩罚他。在北海国,孔融积极治理,除贼抚民,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后来,曹操逐渐崛起,孔融又与曹操产生了矛盾。他看不惯曹操的奸雄诡诈,说话偏激倨傲,屡次触犯曹操。

(三)处处作对

孔融对曹操的诸多决策加以反对,处处与曹操作对。曹操灭袁绍并攻占其老巢邺城后,曹丕收纳了袁绍儿子袁熙的美貌妻子甄氏。孔融得知后,郑重其事地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这明显是在讥刺曹操父子的行为。曹操文学素养深厚,一时竟未领悟,还向孔融请教此事出于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听后,心中十分恼火。曹操讨伐乌桓时,孔融又揶揄道:“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此外,曹操为解决军粮短缺问题下了禁酒令,孔融又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反对,一连作数书论证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 “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的结论。孔融的这些行为,自然让曹操十分厌恶,也为他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四、悲惨结局:满门抄斩

曹操在权势达到顶峰时,以 “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大逆不道” 等罪名处死孔融,并株连全家。

孔融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曹操以这些罪名处死孔融,并非毫无缘由。一方面,孔融自恃才高,多次公然讽刺曹操,让曹操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从曹操儿子曹丕娶袁熙妻子甄氏,孔融以 “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进行暗讽,到曹操北征乌桓时孔融的讥笑,再到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的强烈反对,孔融处处与曹操作对,严重挑战了曹操的权威。

另一方面,孔融作为孔子之后,名重天下,其言论在士人中具有极大影响力。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本就担心人心不服,而孔融的言行无疑让曹操更加不安。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便决定对孔融下手。

孔融被处死时,年仅五十六岁。他的子女也全部被杀,只有一名七岁的女儿和一名九岁的儿子得以幸免。然而,最终他们也未能逃脱曹操的追杀。当主人听闻孔融死讯而难过时,孔融之女却十分淡然,说出了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的千古名言,随后坦然面对死亡。

孔融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自幼以让梨之举闻名,青年时争死护友展现出勇敢与担当,成年后在仕途上刚正不阿,却最终因与曹操的矛盾而惨遭满门抄斩。他的文学成就和高尚品德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他的悲惨结局也让人不禁感叹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即使是才华横溢、品行优良之人,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