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时,如果诸葛亮的儿子坚守绵竹,蜀汉还会灭亡吗?

史说新读 2024-01-10 12:51:41

263年,魏灭蜀之战。

得知邓艾偷度阴平的消息后,后主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阻击邓艾。

初战后,诸葛瞻退保绵竹。

绵竹,控扼川陕古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诸葛瞻只要凭城而守,就能阻止邓艾向成都挺进。

然而,很快,诸葛瞻却不守固城,而是背城列阵,与邓艾野战。

结果,一战之下,诸葛瞻全军覆灭,蜀汉政权顿时陷入绝境。

虽然诸葛瞻确实缺乏军事经验,但是,凭险而守的基本好处应当是不可能不晓得的,为何非要出城作战呢?

如果诸葛瞻在绵竹坚守不出,蜀汉还会灭亡吗?

邓艾的企图

诸葛瞻能不能仅仅坚守绵竹就阻击邓艾,还得看:邓艾想要干什么?

邓艾一个70岁的老年人,之所以要偷度阴平,翻山越岭,以身犯险,是因为:魏灭蜀之战,陷入了僵局。

按照司马昭原先的设想,邓艾、诸葛绪把姜维牵制在沓中,而钟会率军趁虚拿下汉中、剑阁等处,一举灭蜀。

然而,姜维凭借一波巧妙的跑位,突破了诸葛绪的封锁,顺利西归。只是,由于汉中已失,遂退保剑阁。

因此,尽管魏军打下了汉中,但是,受阻于剑阁,相持一个多月不得前进,粮道险远,无奈之下,商议还师···

如果找不到突破僵局的办法,那么,魏军大部队回师,不但不能继续灭蜀之战,搞不好汉中这个胜利果实都可能被姜维收回去···

这次情况下,邓艾上书,阐述了自己的思路。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三国志.邓艾传》

邓艾的思路是:我偷度阴平,去威胁涪县。姜维必然要还保涪县,如此,钟会就可以突破剑阁,“方轨而进”了。而即便你姜维不回援,或者回援的力量不足,那么我就可以打下涪来!

显然,此时的邓艾,完全想不到自己可以单独一波冲到成都去,他的企图,仍然是将姜维调出剑阁,以配合钟会统率的魏军主力作战!

所以:偷度阴平的关键目标,不在绵竹,而在涪县!

关键点:涪

为什么涪县如此重要呢?以至于邓艾认为姜维宁可放弃剑阁也要退保涪县?

因为:如果涪县丢了,剑阁也肯定没法守。

涪县,水陆通达,是大后方与前线的关键点。

蒋琬、费祎时期,他们干脆把蜀军主力长期驻扎于涪,既利用便捷水运降低后勤压力,又随时准备往前线执行进攻或防御任务。

所以,涪县如果失守,剑阁守军的后方交通线将被魏军切断,无法坚守!

所以,邓艾将威胁涪,作为迫使姜维放弃剑阁的方法,是精准、毒辣的。

而蜀汉紧急派诸葛瞻前来阻击邓艾,其要点,也是要靠诸葛瞻来完成对涪的保卫,从而使姜维不必被迫放弃剑阁!

诸葛瞻与邓艾的竞争关键点,就是涪!

可惜,诸葛瞻已经错过了机会!

犹豫不决,涪已失,陷入被动

诸葛瞻率军而进,抵达涪以后,就驻扎了下来。

此时,黄权的儿子黄崇,提出:抢占险要地势,依托有利地形阻击邓艾,则邓艾必败!

不愧是黄权的儿子,其军事眼光确实精准:涪北边的险要,地势崎岖难行;蜀军依险而守,足以拒敌,而邓艾远道而来,光是行军就几次面临粮尽的险境了,一旦不能迅速突破,确有覆灭之危!

可是,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

黄崇屡次劝告,甚至急得都哭了起来,但诸葛瞻仍然不听!

如此,当邓艾军顺利通过险要,进入平原后,诸葛瞻军与其交战不利,被迫退守绵竹。

如此,涪被邓艾控制。

揣摩诸葛瞻的思路,或许是其忌惮邓艾善用兵而其军队已经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山地行军能力,而且,无论是诸葛瞻还是带来的将领,其实对涪北险要的地形也不熟悉,因此,担心分兵抢占险要,容易被邓艾各个击破,因此企图“以集中对集中”。

但是,无论其思路如何,放任邓艾通过险要,进入涪,剑阁守军的交通线事实上已经被切断,这就使诸葛瞻及整个蜀军都陷入了被动之中。

至此,邓艾的企图已经事实上完成。

退保绵竹,却不可以只守绵竹

在涪的初战失利后,诸葛瞻退守绵竹,似乎是无奈而必要的。

毕竟,诸葛瞻需要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重新布署、调整,以利于决战。

但是,诸葛瞻却不可以只守绵竹。

因为,即便能保住绵竹而不能收复涪,剑阁蜀军主力得不到后方补给且两面受敌,其处境是危险的。

而如果姜维的剑阁军覆灭了,那即便诸葛瞻守住绵竹,蜀汉的灭亡也要成定局。

因此,诸葛瞻绝对不可以只守绵竹,而要立足于野战进攻,击败邓艾,至少重新打通姜维与后方的交通线。

小说、影视剧中,黄权的儿子黄崇再次提出异议,主张坚守绵竹,诸葛瞻不听。

不过,正史中,并无此事。相反,黄崇是“帅厉军士,期于必死”,慷慨激昂,激励三军,做决死一战!

所有人都知道:不能守在这里,必须冲出去,决一死战!

背城而战,是最为保险的出击方式

既然要野战,那最理想的野战该怎么打呢?

背城而战!

此战,诸葛瞻兵力应当稍占优势。

邓艾偷度阴平,兵不过万,随后,得到钟会派来的田章相助,但田章“出剑阁西”也是无后方运动,兵力也不可能很多,大约也就是几千(要是能大部队运动,钟会就不会被阻在剑阁了),所以,邓艾军兵力约为1万多。

诸葛瞻呢?

诸葛瞻所率,主要是留守成都的部队。

司马昭伐蜀前,作过预计:蜀汉在成都及各地的守备兵力约4万人。

诸葛瞻紧急所率的部队,加上涪地原有的驻守部队,兵力在2万以上应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当然,就素质而言,邓艾所率的秦陇兵,都是经验丰富的精锐之师,比成都留守兵团应当是强许多。

最大的差距是双方指挥官: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儿子李球,都是官二代,虽然其父辈经验丰富,但自己却严重缺乏军事经验。而对面的邓艾,确是当时最杰出的顶级将领!

这种情况下野战,诸葛瞻应该做的,是尽可能维持军队的稳定,减少邓艾“用奇”的空间。

阵战中,最怕的就是乱;而最容易引发混乱的,就是侧后遭到敌人的冲击。

背城而战,背部是安全的,只需保护好侧翼,就能限制住邓艾“用奇”,弥补双方在指挥能力上的差距,从而最大限度给邓艾军以有力杀伤。

因此,既然要出击,那么,激励将士,背城列阵,已是最佳选择了。

壮烈而败

开战。

邓艾确实是名将,将攻击重点放在两个侧翼,以邓忠、师篡分攻蜀军左右翼。

但是,因为蜀军阵列严整,士气高昂,邓忠等人败归,向邓艾汇报:此阵不可攻!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邓艾已经快70了,儿子邓忠也应该是40多岁经验丰富老将了,打了一辈子仗的邓忠认为不可攻,说明蜀军确实比较严实。

邓艾则愤怒喊到:生死存亡决此一时,还说什么可不可以攻的?老子杀了你!

邓忠等人无奈,只好回去拼死进攻!

两支怀必死之心的军队血战,自然是素质更高的军队占据优势了!

诸葛瞻、诸葛尚、黄崇、张遵、李球,全部“临阵死”,“众皆离散”。

值得圈一下重点的有两点。

1、所有的高级将领,全部是“临阵死”,说明蜀汉这些“二代”、“三代”虽然才能不及前辈,但也继承了老英雄们的忠诚和勇气;

2、“众皆离散”(而不是“余皆离散”)说明这些高级将领战死时,部队尚保存了相当的战斗力。

看来,二代们勇气可嘉,只是确实缺乏临阵经验···而这,正是诸葛瞻军一战而败的关键!

更大的灾难

集体战死,勇则勇矣,只是导致了一个更加灾难性的后果:全军覆灭后,邓艾直接通往成都的道路已经没有阻碍了!

原本,诸葛瞻军即便不能取胜,只要退回绵竹,就能堵塞邓艾进入成都平原之路。

如此,虽然姜维的交通线被阻塞,但蜀汉尚稍有一些转圜的空间和机会。

然而,诸葛瞻等人全部战死,“众皆离散”,全军覆灭!

如此,邓艾已经不必再脱裤子放屁去配合钟会打策应了,已经可以直接向成都推进了!

诸葛瞻是去阻击邓艾的。

在阻击邓艾前,邓艾是来打副攻的。

阻击完以后,邓艾变成主攻了。

诸葛瞻,勇气可嘉,只是···依然配得上那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害死国家!

后人常常责怪诸葛瞻不坚守绵竹而要出击。

其实···这是诸葛瞻在此战中唯一做对的事情···

早先,不采纳黄崇的建议,抢占险要,将邓艾军阻击于涪之北面的崎岖之地,导致涪不守,陷于被动。

诸葛瞻不死守绵竹,选择出击,是正确的。

但是,出击就出击,战胜战败都正常,胜利则进,战败则退,只是···没有必要搞个早早战死,全军覆灭呀!

当然,诸葛瞻等人临阵战死,已经尽力了。

只是···蜀汉,为何要把帝国最后的机会,交给这几个虽然忠诚可靠却没有经验的“二代”呢?

如此用人,亡国不冤。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