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袭:攻江夏断索立功,战濡须船倾丧命,可谓成也水战败也水战

群众魏蜀吴史 2024-12-04 03:47:05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南征濡须,偏将军董袭随孙权往救。董袭督率五楼船前往濡须口,夜遇大风,楼船倾斜,众人乘走舸逃走。董袭坚守不退,竟自船沉人亡。

电视剧《三国演义》董袭剧照

一、柯亭相迎

董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

建安元年(196年),跨江开疆拓土的孙策,在得了丹杨(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后,进军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董袭此时于高迁亭往迎孙策(参见)。

高迁亭位于会稽郡治山阴西南,以产良竹出名。此亭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柯亭。据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避南江南时,曾宿于柯亭。他看到柯亭顶上竹椽,就说这可是造笛子的好材料啊。于是他取竹作笛,吹后奇声独绝,所以“柯亭”“柯亭笛”又有美笛的意思,更拓展为良才的代称。

董袭身高八尺(一米八五到一米九之间),而且志节慷慨,武力过人。孙策看到他后,对其大为欣赏,就任他为门下贼曹,即掌管捕盗、警卫事宜的亲近属吏。

当时山阴惯盗黄龙罗、周勃纠集党羽数千人为乱。孙策带兵出讨,董袭亲手砍下黄、周二人首级。回军后,董袭被孙策拜为别部司马,并获兵数千。后来他又升为扬武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董袭随孙策攻皖县(今安徽潜山),得桥公二女,孙策自纳大桥,中护军周瑜则娶了小桥(演义作大乔、小乔)。

此后,他又随孙策讨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太守刘勋于寻阳(今湖北黄梅),攻江夏(治西陵,即今湖北武汉)太守黄祖于沙羡(今湖北武汉)。

董袭为孙策开拓江东功勋之一

可以说,董袭是孙策开拓江东的功臣之一。

二、江夏断索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十九岁的孙权继掌江东。

由于孙权年少,其母吴太夫人担心他难以顺利掌权,就召来抚军中郎将张昭和董袭等人,询问江东是否可以保全(参见)——张昭为淮泗集团的代表,是孙氏文臣之首,更是孙策的托孤重臣;董袭是江东土著,是孙策的武将亲信,所以吴太夫人才会找他们问计。

董袭当时说:“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孙讨逆(孙策)贤明爱士,有恩于民。孙讨虏(孙权)承袭大业,上下齐心。今张昭秉众事,我等为爪牙,凭地利人和,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吴太夫人听了心下稍安,众文武听了也豪情万丈。

后孙权在张昭、周瑜、董袭等辅佐下,逐渐稳定了局势,江东顺利完成权力的交接(参见)。

后来,鄱阳(从豫章郡析置,治鄱阳,即今江西鄱阳)贼寇彭虎又聚众数万为乱,董袭与行破贼校尉凌统、海盐(今浙江海盐)长步骘、讨越中郎将蒋钦各分兵讨伐(参见)。董袭所到之处,贼兵皆破,彭虎等人看到董袭的旌旗,便四散奔走,因此十天之内,彭虎之乱即平。

董袭因此功被拜为威越校尉,后又升为偏将军。

孙权继位后,董袭因功升偏将军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以周瑜为前部大督,董袭、凌统为先锋,吕蒙统水师,再讨黄祖。

当时黄祖以两艘蒙冲(又作艨艟,一种顶蒙牛皮的攻击艇),横截江面,扼守在沔口(在今湖北武汉水入长江处)。他们用棕榈编成的大绳,系上石墩作为船碇,两船上共有千人,用弓弩交叉射击。加上两岸悬崖上抛石车投掷的石块和火把,一时箭石如雨下,将江面封锁,江东战船损失惨重,却仍无法逾越。

董袭与凌统即各率敢死队百人,每人身披两层铠甲,乘大舸船,冒着如雨箭石,突进到黄祖蒙冲舰下。董袭奋身上前,亲手以刀砍断两舰系石绳索。黄祖蒙冲一时被江流冲开,横摆江面,孙权大军乘势挺进。吕蒙在阵前格杀中,斩杀黄祖水军都督陈就,黄祖军一时大乱(参见)。

黄祖听闻陈就战死,弃城而走,被孙权军追斩。

第二天,孙权召开庆功大会,孙权举杯对董袭说:“我等有今天之会,都是董将军断索之功啊。”

这就是董袭江夏断索的经过。

连环画中的董袭断索

三、船倾身亡

赤壁之战后,曹操曾于 建安十八年(213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发动了两次濡须之战(参见)。

在某一次战斗中,董袭随孙权往救,孙权以董袭督率五楼船前驻濡须口(在今安徽含山)。楼船因船首高宽,外观似楼而得名。五楼船更高有五层,可载军士三千余人,就是当时的航空母舰。但五楼船因船身过高,重心偏上,并不适合远航,所以只能在内河及沿海水战中作为主力。

当天夜间,忽遇大风,致董袭所乘五楼船倾斜,众人都乘走舸(一种轻便快捷战船)而走,他们请求董袭也下走舸逃生,董袭却大怒道:“我受将军之任,在此防备敌人,岂能弃船而走?谁再敢言此,定斩不饶!”众人一时不敢再劝。当夜五楼船沉,董袭竟自身亡!

董袭成名在江夏战黄祖,身故在濡须敌曹军,可谓成也水战败也水战。

战后,孙权身着丧服,参加董袭的葬礼,并优厚对待其家属。

按,前后延续四十年的孙曹濡须之战,共发生了四次。其中第三次发生在吴王孙权黄武元年(222年),以濡须督朱桓大破魏将曹仁结束;第四次发生在吴少帝孙亮建兴元年(252年),以太傅诸葛恪大败魏将司马师收尾,因此战主战场在东兴城(在今安徽含山西南)东关,故又称东兴之战或东关之战(参见)。

诸葛恪于东兴之战大败司马师

而董袭身亡之战,《三国志》明确记载“曹公出濡须,(董)袭从(孙)权赴之”,所以只能发生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濡须之战中。

第一次濡须之战,甘宁百骑劫曹营,曹军久攻不下,曹操丢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而撤军。第二次濡须之战,曹将前锋张辽、臧霸遇大风雨,张辽几乎退军。后孙权不敌曹军猛攻退走,派人向曹操请降,曹操以西线刘备取汉中(治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答允孙权降书,因此结束战斗。

因为有张辽遇大风雨,以及孙权请降,所以个人认为,董袭应是在第二次濡须之战中,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身故。

当否,与诸同好共研。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2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