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丝风片里,又忆苏东坡。
东坡这人,大约是最懂得清明的。他写“人生看得几清明”,写“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皆是清明景象。他笔下的清明,不独是节气,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世人多道东坡豁达,殊不知他的豁达里,藏着多少对生命的细嚼慢咽。
文/「艺周刊」艺评组
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 图/艺周刊
清明前后,照例是要下雨的。雨不大,却足以打湿青石板路,打湿坟头的纸灰。人们携了酒食,踏着泥泞去祭扫。东坡当年在黄州,想必也如此。他那时穷得很,酒是浊酒,菜是野菜,却也喝得痛快。他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明明是困顿,偏被他写得极有滋味。这便是东坡的本事——能将苦楚嚼出甜味来。
清明要吃青团。青团者,以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内裹豆沙或芝麻,色如碧玉。东坡虽未明言青团,但他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对时令吃食的敏感,可见一斑。我想他若尝到今日的青团,必会吟出“碧玉团成白玉盘”之类的句子。他向来如此,对人间烟火气,总是格外钟情。
元 王振鹏 驭马踏青图
清明又宜品茶。东坡是懂茶的,他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将茶比作美人,真是妙想。清明茶,是新春的第一茬嫩芽,经冬蓄势,得雨露滋润,最是清冽。东坡煎茶,讲究水要活火要新,茶要嫩。他贬谪惠州时,仍不忘向人讨要好茶,说是“聊以荡昏寐”。茶之于他,不独是饮品,更是一种对抗困厄的武器。
清明最宜读东坡的《寒食帖》。那字写得疏朗,笔画间透着股子不在乎的劲头。寒食与清明相近,都是冷清时节。东坡写此帖时,正在黄州种地,穷得叮当响,却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潇洒的作品。他自言“老夫聊发少年狂”,这“狂”字里,有多少是对命运的反讽,又有多少是对生命的挚爱。
清明时节,人们祭扫先人,不免悲戚。东坡却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死生之事,在他眼里,不过是月下的一杯酒。他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知人不能长久,偏要这般祝愿。这不是自欺,而是一种更高明的诚实——承认生命的短暂,却依然热爱。
明•仇英 清明上河图中的放风筝 (局部)
今人过清明,匆匆忙忙地扫墓,匆匆忙忙地吃青团,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城里。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清明里看见人生。他看清明,看得透彻,看得欢喜,看得悲伤,最终看得明白。他懂得清明不独是祭祖的日子,更是清理自己内心的时刻。
雨还在下,沏了一杯明前茶。茶水清绿,映着窗外的新叶。忽然想起东坡那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清明之味,大抵如此罢——带着些许惆怅,却又满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