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空47亿,“光伏大王”甩手而去,把烂摊子留给了股民

灰鸽观看 2025-02-08 02:35:04

如果上市公司比作船,把股民比作水,荀子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失灵了,股市里,股民恰恰是一切上市公司的坚实后盾。

近日,上市公司ST中利完成了破产重整的最后一步,改选了董事会成员,厦门国资成为新的实控人。

重整完毕,这意味着,ST中利的窟窿都被填平了,而窟窿能够填平的底层逻辑并非浓眉大眼的国资接盘,而是股市有大量的股民兜底。

根据公开信息,重整之前,ST中利的亏空达47亿,资产负债率114%,已经资不抵债。

而重整之后,这47亿亏空中的45亿被3.48亿股股份完美抵消,ST中利可以重新轻装上阵。

3.48亿股抵偿45亿,抵债价格为12.85元/股,而ST中利当前的股价才两块多,债主们愿意每股认亏10块,就是把期望寄托在了股民身上。

他们寄期望于股民能把2块多的ST中利买到12块以上,从而让自己全身而退。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国资接盘了烂摊子,但实际上,买单的终究是股民。

当然,烂摊子不是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ST中利的创始人王柏兴一手炮制的,他捅了窟窿后甩手而去,就把烂摊子留给了股民。

ST中利全名中利集团,曾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2017年的时候营收曾一度逼近200亿,比隆基绿能、通威股份还多。

但如今,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的规模都已经过千亿,而中利集团则只剩不到40亿,这恍如隔世的天差地别就是王柏兴的杰作。

其实,王柏兴这个“光伏大王”是半路出家的,他的老本行是电缆,中利集团最早的前身是江苏常熟唐市集体性质的电线厂,王柏兴就是厂长。

1988年电线厂成立的时候王柏兴就是厂长,一直干到1996年电线厂改制,身为厂长的王柏兴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当时电线厂评估转让价370万,王柏兴一个人出资290万拿下了78%的股权,剩余的22%则由职工持股会的职工共同出资购买获得。

值得一提的是,290万的出资中,有90万是王柏兴的自有资金,可见,90年代的王柏兴家就已经挺富庶了。

当然,越是富庶的越会想办法捞钱,2000年,王柏兴解散了职工持股会,并收购了职工的所有股权,把中利集团变成了100%的家族企业。

收购职工股的成本并不高,一共也就1700多万,然后2007年,在准备IPO之前,王柏兴只是让出了24%的股权,就一次性套现了1.68亿。

上市之前就先落袋为安,王柏兴也算是A股少有的机灵鬼了,但上市之后,却成也机灵,败也机灵。

2009年,中利集团成功登陆A股,原本电缆生意做得也还有滋有味,但王柏兴觉得不够刺激,2011年收购了一家做光伏组件的公司,一脚跨入了光伏行当。

实际上,2011年的时间节点并不好,中国光伏企业正经历着欧美的“双反”调查,彼时我国光伏业本就以出口为主,自然大家都难过。

然而,王柏兴却机灵地探索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光伏扶贫”之路。

其实,王柏兴的“光伏扶贫”业务模式并不复杂,简单说就是在农田里搭上架子,上面光伏板发电,而下面该怎么种地还怎么种地,相当于一地两用。

王柏兴把这包装为“光伏+农业”,完美契合了我国农村扶贫的地方需求,甚至多个部委的专家经过研究后也一致认定王柏兴的模式很有推广价值。

专家都研究论证通过了,于是,针对“光伏扶贫”的配套政策也就跟着出台了,中央给一点,省里给一点,地方再筹一点,资金的问题就有着落了。

然后,光伏扶贫在全国铺开,而王柏兴的中利集团作为专家推荐企业,自然抢得了最大的蛋糕。

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件国好民好地方好的事情,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免成为某些人捞钱的工具。

比如,光伏发电要靠光照,但有的农村地区不具备足够的光照时间,以至于后续发电收入根本不足以覆盖投资。

比如,本来扶贫的对象主要是特别贫困的地区,但有的农村地区不太贫困也硬上项目,就为了其中的来来往往。

再比如,有的贫困县明明没法自筹,为了获得中央、省里的资金,想方设法举债也要把事情给办了。

人心一旦变了,好事情就变成坏事情了,随着“光伏扶贫”的广泛铺开,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2018年,国家就收紧了口袋。

不是哪都能搞了,光照时间得达到要求的地区才行,一般贫困的不允许搞了,得是深度贫困区,地方也不能随便举债了,得审批。

其实,口袋这么一收,也只是项目少了而已,对光伏企业的影响并不大。

但王柏兴由于前期抢项目用力过猛,疯狂举债在各地垫资太多,地方举债这么一受限,使得中利集团应收款暴增,资金链一下子就断了。

2018年,中利集团巨亏2个多亿,而这一亏,就成了王柏兴陌路的开始,

实际上,如果只是“光伏扶贫”风向变化的打击,中利集团还能慢慢消化掉的,但王柏兴2016年还机灵地参与了另一个挣钱的项目。

那是一个叫“专网通信”的项目,对外宣称是给特殊的保密单位提供无线通信服务,当年投资,当年见收益。

但实际上,所谓的“专网通信”只是个庞氏骗局的项目,参与企业投入的钱只是在一个虚假的交易闭环里空转,而企业的投资收益则要来自于新企业的加入。

中利集团在这个项目里参与了5年,搞出了80亿的营收,16亿的利润,到2021年骗局被戳破,中利集团投入的钱也就血本无归了。

据公开信息,中利集团损失了至少23亿,这是压垮中利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时,王柏兴个人的债务也开始暴雷,从2021年起,王柏兴个人持股开始被司法拍卖,根据笔者统计,从2021年-2023年,王柏兴累计被司法拍卖套现了近8亿用于抵债。

而中利集团则由于业务困局和债务压力一年不如一年,到2023年底开始资不抵债,被债主申请破产重整。

重整就意味着换人,于是,王柏兴甩手而去,把烂摊子留给了股民。

当然,重整也意味着新生,就看国资的手段了。

6 阅读:5871
评论列表
  • 2025-02-09 07:39

    光伏大王甩手不干,股民成了接盘侠,这波操作真是学到了

灰鸽观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