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传来喜讯,我国与新西兰联合开展的普伊斯哥海沟载人深潜科考圆满收官。期间,创造了75小时内完成5次下潜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首次实现人类下潜至该海沟最深处。这一成就无疑再次彰显了中国在深海探索领域的雄厚实力,而这仅仅是中国科技迅猛发展浪潮中的一朵耀眼浪花。当下,中国科技全面开花,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持续刷新着“中国速度”,也让美国等西方国家切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深潜装备(资料图)
在深海探索领域,中国“奋斗者”号大放异彩。2025年年初到3月,在为期80天的联合科考中,借助“奋斗者”号,科考队在普伊斯哥海沟顺利完成32次下潜任务。“奋斗者”号具备强大的性能,虽然具体技术细节暂不赘述,但凭借其先进的设计与装备,能够适应极端深海环境。科学家们借助它,观测到大量新奇的生命与地质现象,采集到的生物样本极有可能半数以上都是前所未见的新物种,还发现了南半球最深的冷泉生态系统 。这次科考,既拓宽了人类对深海世界的认知边界,也证明了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在基础科研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同样成绩斐然。北京怀柔科学中心已向全球开放机时累计超123万小时,这里布局了众多先进设施。像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开源发布,有助于预测全球和区域空气质量变化;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带光联调,迈向冲刺阶段;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打破探测瓶颈,实现广域监测;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还建成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激光通信地面站,打通星地激光通信全链条流程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中国对基础科研长期且坚定的投入,为科技创新筑牢了根基。
深潜装备(资料图)
储能领域,中国的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取得重大进展。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预计2025年联调发电,投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发电功率最大、储能规模最大的液态空气储能项目 。液态空气储能技术作为新型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能有效解决电能存储与调峰难题,将电网多余电能转化为液态空气存储,在用电高峰时释放。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团队经过十余年钻研,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从百千瓦级到万千瓦级的突破,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采用多项国际创新技术,推动了我国储能技术迈向新高度。
量子计算领域,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先进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在处理特定问题时,运算速度远超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虽然暂不展开其技术细节,但这一成果代表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巨大飞跃,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优化算法等提供了强大工具,有望在未来改变多个行业的发展格局。
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方面,北京的科技企业也交出了亮眼答卷。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借助AI仿真系统研发出“泰坦合金”,不仅提升了材料性能,还实现了环保与碳减排目标;同时,其搭建的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检测准确率超99.9% 。百川智能与北京儿童医院联合研发的AI儿科医生,诊断准确率表现出色,创新多种问诊模式。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推出的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负责智慧药房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解决传统药房诸多痛点 。这些人工智能应用深入到生活、医疗、零售等各个领域,极大提升了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深潜装备(资料图)
从深海到太空,从基础科研到实际应用,中国科技多点突破、全面开花。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完善科研体制;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耕耘、潜心钻研;也离不开我国完整工业体系和强大制造能力的坚实支撑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正重塑世界科技格局。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如今面对中国的强势崛起,也不得不正视压力。但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并非单纯竞争,而是致力于为人类探索未知、解决难题,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与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