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引火归元”:有4个常用药材,8个常用药方,涨见识了!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06-04 01:26:02

引火归元,是中医重难点问题之一,很多中医有自己的治疗调理心得,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

中医认为,健康的身体,是“阴在上,阳在下”,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两相交泰,循环往复,相得益彰,如果颠倒过来,变成上阳下阴,很可能会出现“上火”、“过火”等火象。

中医19条病机,以“火”为患的占了9条,可见阴阳相错是一大健康隐患,诱发的“火象”有实火、阳火、阴火、虚火等类型,实火、阳火可用苦寒泄下,阴火、虚火则不能泻,要“引火下行”。

引火下行有四重含义:一是向下导火,二是交通心肾,三是益气降火,四是引火归元。比较容易理解和调理的是前三种,最难的是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通俗理解就是“引火归肾”,治疗思路是:用辛温热药为引导,与寒凉之药一起,治疗火热诱发的病症,既能尽快祛病,又能防止伤正。

身体出现火象,火不归元会怎样?有3个后果:

1、气血亏虚,肾水蒸耗,阴不涵阳。

2、命门火衰,阳气乱浮,上热下寒。

3、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假热真寒。

实际上,中医理解和实施引火归元,有三个维度要把握:

1、引火归元的“火”,是君火还是相火?《黄帝内经》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焦,是后天的,相火在下焦,是先天的,肾为先天之本,所以引火归元是肾火,属相火。

2、引火归元的“火”,是实火还是虚火?是虚火,实火可用苦寒之药导泻,见效快,虚火要引,切不可补泻,否则病情加重。

3、引火归元的“火”,是内火还是外火?是内火,六邪所带来的外火,较容易透邪外出,但内火滋生和失控,很容易上浮出现上热下寒、真寒假热。

人体内生虚火,虚火上浮,肾阳衰微,辨证可见:

一是在没有运动和劳作时,头颈汗出频繁,又多又黏,上热下凉,腹部凉感明显。

二是两颊泛红,口渴不思饮,喜热畏寒,眼睛发红,但不怕光,易失眠。

三是呼吸急促,有口腔溃疡、口干口臭问题,耳鸣,咽部有异物感,有便秘现象,女性易痛经。

四是舌淡有齿痕,舌尖发红,舌后部舌苔白腻,脉浮而虚,或脉细数无力。

中医如何引火归元?历经千百年实践,有4个药材很常见,8个药方很常用。

4个药材是:

1、肉桂

性味归经:味甘辛、大热,归心、脾、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是引火归元“明星药”,对命门火衰、肾阳亏虚、上热下寒、小便频数等问题有较好疗效。

2、附子

性味归经: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补火助阳,回阳救逆,对四肢厥冷、脾阳不振、阳虚水肿、风寒湿痹有良效,是引火归元“重点药”。

3、牛膝

性味归经: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引火下行的大药,可将上冲的虚火下引,是引血下行的“重点药”,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对寒湿痹证等问题有效果。

4、吴茱萸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热,入肝、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以火引火、以通为补的好药,可将虚火下引入肾,助阳止泻,可把浊邪之气从身体驱离,有“破阴实”的本事,温中下气,擅长止痛、逐风邪,散寒气。

8个药方是:

1、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用干姜和附子组成温阳救逆格局,通经散寒,达到引火归元目的,是引火归元的基本方剂之一。

2、通脉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当真寒假热之症久拖不愈,病症深重时选用,通过加重干姜附子用量驱阴盛格阳,破寒回逆。

3、白通汤,出自《伤寒论》,即四逆汤去掉甘草,加葱白,寓意是益阳和通阳,逐寒回阳,引火归肾。

4、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而成,目的是相火同气,直入肾中,是引火归元的一大创新。

5、镇阴煎,出自《景岳全书》,方中用熟地滋肾阴,泽泻去肾浊,牛膝引血下行,肉桂和附子温肾助阳,是引火归元经典方。

6、潜龙汤,出自《医醇剩义》,用滋肾阴降浮火的思路,龟板入肾潜阳,知母黄柏滋阴,肉桂引火回归,成导龙入海之势。

7、引火汤,出自《辨证奇闻》,在基本方基础上,加肉桂引火归元,有砂仁引气归元,熟地滋阴补水,巴戟天引火补水,成为引火归元的又一个经典方剂,现代还衍生出加味引火汤。

8、交泰丸,出自《万病回春》,主治心肾不交,但对引火归元也有效果,全方只有两味药,黄连降心火不炎上,肉桂暖肾阴不润下,寒热双管齐下,真寒假热得解。

中医宝库里,可用于引火归元的药材、药方还有不少,但从临床常用常见的药材和药方看,肉桂、附子、牛膝、吴茱萸更多见一些,是引火归元“常见药”;8个常见方剂,有的是基本方,有的是化裁加减后成方,各具特色,适用于“火不归元”的不同场景。

引火归元使用中药,一定要辨证和遵医嘱用药。

0 阅读:10

李大哥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