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篮高手》教会了国产动画什么?

刺猬公社 2021-11-22 10:56:02

中国动画要崛起,为什么需要重视创作者?

文 | 柳南

编 | 石灿

上世纪末,在日本本土引发了篮球热潮的《灌篮高手》被引进内地,樱木花道与流川枫的故事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2021年以来,《灌篮高手》电影化的相关消息一次又一次让全球粉丝激动不已。观众们对这部动画电影抱有巨大期待,或许更因为这是一种青春的遗憾。

井上雄彦官宣推特

忠实粉丝可能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灌篮高手》动画版由东映动画制作,在故事到中后期时,制作方加入了许多脱离于原著的原创内容,强行注水、拉长集数,故事节奏因此出现不少问题。

对内容有坚持的创作者必然不会希望自己的故事被如此对待,井上雄彦选择停止后续授权。

创作者的位置

这种“遗憾”是日本动画产业中创作者的话语权所决定的:由于动画产业的成熟,日本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从漫画家到出版社、制作公司、电视台的链条,且因为漫画市场的完善,原著作者和漫画本身的影响力极大,创作者掌握着控制权,制作公司很难随意更改内容。

但在国内,这样的“遗憾”似乎很难出现:目前而言,由于历史发展和产业格局等系列原因,创作者与平台达成合作之后,几乎丧失了内容控制权,平台、制作公司拥有绝对权力,按自身的内容取向更改、开发续集。

这对IP的延续或许有保障,毕竟平台会对“成本”负责到底,但从内容本身考虑却并不是最优解,甚至可以说是对IP生命力的消磨。

关于国内不完善的动画产业环境,也能从影视行业的现状中窥见一二,二者都处在资本冲击、产业尚未完善的摸索阶段,创作者都在其中面临着类似的问题:11月18日,《司藤》原著作者尾鱼发布微博爆料自己作品遭“魔改”的经历,“影视方似乎觉得,作者就是不懂剧本的。”随后,知名作家紫金陈也表示了声援。

尾鱼相关微博部分

这都体现出一种平台和制作公司相似的“傲慢”。在这样的语境里,市场与商业上的认知被无限放大,制作方认为依靠自己对市场的“洞察”,将原著故事或设定进行修改是合理的,迎合市场才能保证商业上的成功,并把其包装成一套“了解消费者”的说辞。

换言之,创作者似乎成了“IP生产机”,取之即用。

于是乎,在这样一种结构下,国内不会出现《灌篮高手》式的“遗憾”,平台会掌握住内容生产的大权,不会因为创作者的反对而停止,只要IP仍有价值便最大化其利益,但这值得高兴吗?强平台、强制作的内容主导逻辑给我们的动画产业带来了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

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要回答上文提出的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先看看国产动画市场的现状。

上周六晚,B站举办了今年国创动画作品发布会。在现场,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表示,过去四年B站上国创的累计观看人数已突破3.4亿,观看时长突破19.2亿小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

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报告也展示了中国网络动漫用户规模近年不断增长的趋势,由2016年的1.14亿人增长至2020年的2.97亿人,网民使用率也由2016年的15.6%增长至2020年的30%。可以说,随着Z世代在文化消费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产动画的市场增速与可能性都让人们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

在此背景之下,各大平台都在发力动画内容,但市场上获得口碑认可的作品是有限的。豆瓣上,2021年到目前为止评分超过8.0分的国产动画作品为14部,相较于各平台每年发布的数十部动画片单来说,这样的数据确实还有许多提升空间。

“国漫崛起”喊了许多年,优质作品确实每年还是能涌现几部,但行业泡沫破灭之后,顽疾仍未解决:平台和资本在内容生产链条上拥有绝对控制权,在扩张阶段,市场的强导向性让利益最大化成为平台和资本的首要目的,创作者的重要性反而被忽视,当一部作品背离创作者最开始的表达意图,内容质量出现下滑在所难免,高质量作品还未出现,便已失去空间。

互联网时代,在多数平台与资本眼中,即代表了“注意力时代”:如何尽可能收割用户的时间变成了唯一的追求,“抢占高地”的导向让内容的生产投入被一次又一次地压缩。于是,一味追求刺激用户感官,堆叠炫目的视觉效果;或贴合主流审美,强行更改内容题材或者人物设定;甚至为了收割红利,在无法达到内容质量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对一个IP进行续集开发。

不用多想,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国产动画产业来说,要推动其健康发展,必然要尊重内容创作规律。

为什么创作者需要被重视?创作者是IP生命力的源泉,是构建故事的重要支撑,当一个新宇宙被建构时,创作者的理解和思考便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牛顿定律”,是故事里万事万物发展的底层逻辑。

这或许也是《灌篮高手》被奉为经典、经久不衰的原因,从始至终,井上雄彦都坚持对自己创作的故事内容负责。《灌篮高手》连载到后期,集英社希望故事不要完结,乘着火热的势头让湘北中学继续赢下去。但在井上雄彦看来,这显然违背了自己一开始的创作理念,他坚持选择了让故事完结在湘北打败最强的山王工高后败于爱和,止步全国大赛十六强。

带着些青春的遗憾,但也是故事最合理的结局。只有深刻理解了人物才会知道角色该如何行动、剧情会如何推进,而角色是被创作者所塑造的,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人比创作者更懂一个角色。

创作者与平台合作,平台出于对角色、对剧情的解读而做出的改编可以理解,然而事实却是,许多改写更多是出于市场和商业上的追求,会出现前后矛盾或角色扁平的情况,反而丧失了原著的灵韵,沦为碌碌之作。

《三体》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三体》这个IP的改编。在真人影视改编争议不断下,《三体》动画改编也牵动着粉丝。2019年,B站宣布《三体》动画化,但此后接连跳票。在今年的国创发布会上,《三体》动画的制作方艺画开天CEO阮瑞也在现场承认,“我们围绕《三体》做了很多准备,仍然低估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所幸《三体》动画并没有仓促改编上线,还值得我们期待。

一个健康的市场所需要的是对作品的认真改编。随意改编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一个作品的长足发展需要保持自洽,只有保持角色及剧情的自洽,观众或读者才会相信作品中的世界与人物,进而全身心投入作品,成为粉丝。

在这一层面上,创作者的主体性需要被更加重视。

未来在何方?

动画是基于幻想的艺术,热爱幻想是人类的天性。每一个幻想世界都是创作者构建的精神家园,是让我们深爱的角色自由存在的独立宇宙。

就像种花一样,植物的根需要呼吸,土壤板结会导致植物从根开始萎靡坏死。如果平台尊重内容与创作者,给各类作品发酵的空间,好作品自然会开花结果。

这一方面,《雾山五行》是个不错的例子。

《雾山五行》海报

这部由六道无鱼动画工作室制作的作品脱胎于导演林魂发布在B站上的一则短片,经过团队五年的打磨,于2020年7月推出了三集内容,并在第二年9月获得第18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系列动画奖”金奖。作为如今已是相对小众的玄幻武侠题材,这并不符合商业规律,也绝非市场主流,但是在B站上线之后获得极大范围的用户认可。

在观看这部作品时,你会感叹于其浓郁的国画意蕴和取材自《山海经》的中国文化内核,独具特色的画面风格、过硬的打戏让无数观众心潮澎湃,为其叫好。《雾山五行》在海外也引发了一定范围的关注,B站上搬运来的外网Reaction视频里充满了震惊与感慨。

一则短片,是如何孕育出一部成熟动画的?这是用户与平台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比于其他内容形式,动画由于其特有属性更容易形成类型文化圈子,圈子里的人既是最专业的,也是最宽容的。B站积蓄多年的国创氛围让用户们期待看到优质的动画作品,且在反馈层面上,积极又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作品的优化与曝光。

反映在平台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容惯性”。创作氛围、用户审美在多个维度上影响着平台的整体内容走向,用户们的声量使平台能够更有目的性地实现内容布局,一个个热爱国创的个体齐聚于平台,用点击、互动投出最值得继续下去的故事作品,进而推动平台对高质量作品进行扶持。随着观众自传播氛围的形成,王思聪、彭昱畅、赵小棠等知名人士也加入了番剧的推广行列,优质内容得以触及更多人。

今年国创发布会上,《雾山五行》公开了续作《雾山五行·犀川幻紫林》最新PV,导演林魂也透露了第二季的部分相关信息,弹幕上尽是“期待”二字。

《雾山五行·犀川幻紫林》海报‍

此前的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李旎曾表示,B站作为一个文化社区:“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尊重创作规律,对创作者报以尊重。”这或许是B站作为UGC内容起家的平台独具的内容基因,从这一角度来说,“平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这里也得到了较好的诠释。

部分原创动画作品之外,B站也与有妖气漫画共同公布了一批漫画改编动画作品。其中有一些小众、特殊的题材,或是作者风格强烈的作品,如《球娘》《小龙的随身空间》等,前者依靠独特的剧情设定讲述热血的篮球故事,而后者以其清新的画风、人与龙之间可爱有趣的互动,收获了大批读者。还有《战国千年》《小魔头暴露啦!》这样连载于哔哩哔哩漫画的人气作品,已得到漫画用户认可,通过站内闭环推出的动画作品。

我们可以抱有期待,其中或许也能孵化出《雾山五行》一样的作品。

但在那之前,就像说过无数次的建议一样,国产动画市场的发展仍不完善,高质量作品需要生长空间,平台应该给创作者与新内容更多的尊重与信心,从潜能与市场等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估,打造出自己独具优势的IP池,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这一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0 阅读:8

刺猬公社

简介:内容产业垂直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