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兴亚难民营中的儿童:亟需全面预防青少年犯罪

远年评世界 2025-02-22 06:05:25

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UNCRC)将儿童定义为"任何未满十八岁者,除非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成年年龄更早"。这项定义不仅适用于一国公民,也涵盖难民群体。

2017年8月,超过77.3万名罗兴亚人(包括40万儿童)跨越边境进入科克斯巴扎尔地区。目前仍有60万罗兴亚人滞留缅甸若开邦。截至2024年3月31日,乌希亚和特克纳夫两个分区的33个拥挤临时营地中,居住着203,204个家庭共计978,003名无国籍罗兴亚人。这些营地内生活着107,736名5-11岁男童、103,516名同龄女童,以及70,812名12-17岁男青少年和66,217名同龄女青少年。

犯罪阴云笼罩难民营营地青少年正成为犯罪集团的目标,被迫参与并持续从事犯罪活动。他们被裹挟进帮派冲突、枪战、谋杀、盗窃、抢夺粮食配给、抢劫、商铺收保护费、网络赌博、营地纵火、袭击、性骚扰、人口贩卖、性交易、走私、贩毒等各类犯罪。夜间营地安全状况堪忧,女性尤其面临风险。由于害怕社会污名化,强奸和轮奸受害者家属往往选择隐瞒案情。强迫婚姻成为另一种虐待形式——若犯罪团伙成员看中某位少女,就会胁迫其家人安排婚事。值得注意的是,男童同样面临团伙成员的性骚扰。

危机滋生的温床罗兴亚儿童在拥挤狭小的庇护所中成长,面临基本设施匮乏、食物短缺、用水和卫生条件不足、心理健康支持有限、教育机会稀缺、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阿拉干罗兴亚救世军(ARSA)、罗兴亚团结组织(RSO)和穆纳帮等武装组织正利用青少年的挫败感和无助感,实施绑架勒索、强迫婚姻、招募童军等行为。青少年还常被首都高薪工作、移民马来西亚甚至获得智能手机等诱惑蒙骗,逐步滑向犯罪深渊。这些犯罪活动不仅限于营地,更蔓延至周边收容社区。

孟加拉国的两难困境罗兴亚难民危机已成为孟加拉国面临的社会政治挑战。当地社区强烈反对难民本土化融合,认为这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无力承担,且罗兴亚人可能危及南亚乃至亚洲地区的安全与和平。

多管齐下的解决之道为保障罗兴亚儿童福祉并降低地区安全风险,需要在政策和实践层面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亟需联合国机构、全球政要、国际发展机构、孟加拉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协同行动。

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签署国,孟加拉国应在儿童权利相关法律中落实国际义务。建议修订法律,确保《特别权力法》下设立的特殊法庭司法权不延伸至涉法儿童。难民救济与遣返委员会(RRRC)应在非政府组织支持下,加强现有政策宣传和营地意识提升工作。执法机构和营地管理办公室(CiC)应联合社区领袖、宗教人士和青年团体,在联合国难民署数据库支持下识别青少年犯罪团伙。同时需加强监管,遏制犯罪集团招募未成年人。

国际发展机构应通过社区参与扩大心理支持、教育、生活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体育和文娱活动项目。需组织社区讨论青少年犯罪危害,开展家长培训和片区交流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东盟及其经济委员会等区域论坛可推动罗兴亚危机解决和安全遣返。此外,孟加拉国应加强与中国、印度的外交协作,共同向缅甸施压以实现有尊严的难民遣返,寻求可持续解决方案。

本文所表达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

0 阅读:0

远年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