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雷锋,一个响彻中国大江南北的名字,一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时代楷模。
他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但是雷锋尽管在年轻时获得了诸多荣誉,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始终未能被提拔为部队干部。
为什么这位军中优秀模范,生前却始终没有被提拔为干部?在他牺牲40年后,一些尘封的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
【命运的起伏】
1940年12月18日,一个男婴在湖南长沙望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呱呱坠地,这个男婴就是雷锋,原名雷正兴。
幼年的雷锋,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他年仅3岁时,祖父就被地主活活打死;不久,日军侵略长沙,父亲在躲避时被日军打死。
13岁的哥哥为了帮补家用,进工厂做童工,又因工伤不治身亡;弟弟也夭折了;绝望中的母亲含恨自尽,就这样,年仅7岁的雷锋,骤然间失去了所有亲人,成了孤儿。
在那满目疮痍的岁月里,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为雷锋点燃了新的生活希望,解放后,雷锋分到了田地,又得到了免费读书的机会。
雷锋刻苦学习,品学兼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先后当了工人、农民,1960年,如愿参军入伍,从那时起,他给自己改名“雷锋”,立志要像锋利的刀剑,为祖国和人民锐意进取、英勇拼搏。
但是命运再次和这个青年开了个玩笑,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在教导战友倒车时,不幸被车轮压断的木杆反弹击中头部,虽经抢救,仍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壮志难酬】
在雷锋短暂的军旅生涯中,他的优秀表现得到了上级的多次赏识和肯定,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直到牺牲前,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没能等来晋升的那一天。
1961年2月,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员代表会议,会上,他受到了军区领导的亲切接见。
苏民随后向工程兵部主任王良太少将汇报了这一情况,军区工程兵党委还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雷锋的提干问题,并责成政治部作出具体安排。
但是提拔雷锋的进程,却遭遇了种种阻力,由于团里领导班子的调整,一些同志对雷锋提出了不恰当的批评,甚至有人建议把雷锋调离运输连。
虽然韩万金政委力排众议,为雷锋辩护,但这些风言风语,给雷锋的提拔蒙上了一层阴影。
即便是军区党委一再催促,要求尽快把提拔雷锋的报告材料上报,但团里迟迟未能形成统一意见,这份原本寄予厚望的提干报告,最终还是没来得及呈报上去,雷锋就英年早逝了。
那么,为什么一个在全军享有崇高声誉的优秀战士,生前却屡受赏识而不得重用?种种阻力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缘由?
【亲历故友】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群人,他们与雷锋并肩战斗,生死与共,他们是雷锋的战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者,陈广生是著名作家,也是雷锋生前的采访者和亲密战友。
早在1960年,当时还是战士的雷锋,就因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先进事迹,引起了陈广生的注意。
他专程来到雷锋所在连队采访,与这位普通战士促膝长谈,并写下了雷锋的第一篇事迹报道。
而在战友眼里,雷锋虽然是个普通战士,但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感动和带动了身边每一个人。
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陈广生采访完雷锋不久,这位年轻的战士就英年早逝了,听到噩耗的那一刻,陈广生怔在了原地,他含泪来到雷锋灵前,在雷锋的遗体旁一夜未眠。
为了把雷锋的精神永远传下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陈广生日夜挥笔疾书,终于完成了一部五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青年典型的报告文学,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雷锋的事迹开始在全国传颂。
如今,雷锋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点点滴滴,都永远铭刻在战友的心中。
【殉职考究】
1962年8月,一个噩耗从辽宁抚顺传来:英雄战士雷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年仅22岁,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了全国上下。
然而关于雷锋殉职的经过,公众并不了解更多细节,直到40年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才逐渐显露出来。
原来,就在雷锋牺牲当天,军区就派人进行了详细勘查,经过现场还原,专案组得出结论:这是一起多环节叠加的意外事故。
据雷锋生前最后一个指挥对象乔安山回忆,事发当天,他在雷锋的指导下倒车,不料车轮压断一根晾衣杆,杆子反弹击中雷锋头部,雷锋当场昏迷,送医抢救无效,最终壮烈牺牲。
专案组在现场发现,除车轮胎外,车厢并无任何碰擦痕迹,因此判定:这完全是个意外,军方最终认定,雷锋是在工作岗位上殉职,战友不负主要责任。
噩耗传来,举国悲恸,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对雷锋同志的牺牲表示沉痛哀悼。
悲痛中,人们以特殊的方式告慰英灵,4万多名群众自发来到雷锋灵堂,万人空巷夹道送别,抚顺当地一位机关干部,将自己为父母准备的昂贵棺木,无偿捐献给了雷锋。
【结语】
以雷锋为楷模的年代已经逝去,但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真谛,在平凡的岗位努力奋斗,在本职工作中争创一流,在服务人民中诠释使命与担当。
雷锋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模范形象和崇高品质,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新的赶考路上奋勇前行,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参考信源】
中国新闻网 2003年02月23日 《鉴定人首次披露雷锋牺牲前后:一根细木夺走生命》
新纪实 2009年07月14日 《揭秘:雷锋生前为什么没有被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