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木鱼”曾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火爆朋友圈,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内心平静的新宠。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敲出清脆的木鱼声,仿佛尘世的纷扰都被隔绝在外。可你知道吗,自闭症家长们早在多年前,就发现了这种重复性动作对孩子的特殊意义。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重复刻板行为与自我安抚的科学辩证关系自闭症儿童常常会出现重复刻板行为,比如反复拍手、旋转物品、排列玩具等,这些行为曾一度让家长们忧心忡忡。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行为其实是孩子自我安抚的一种方式。当他们身处陌生、嘈杂或感到压力的环境时,重复做某件事能让他们获得熟悉感和掌控感,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就像敲电子木鱼,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有节奏的敲击声和重复动作,能帮助他们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当孩子专注于重复性动作时,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分泌会发生变化,血清素水平有所提升,这种 “快乐激素” 能让孩子的心情更加平静和愉悦。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重复刻板行为都无需干预。当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时,家长和康复师就需要引导孩子,将这些行为转化为更有益的活动。
如何将沉迷行为转化为结构化训练曾经有位家长发现,自己的自闭症孩子特别痴迷于转硬币,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起初,家长尝试制止,可孩子哭闹不止,情绪变得更加不稳定。后来,在康复师的建议下,家长换了种思路,将转硬币的行为与货币认知训练相结合。
他们找来不同面值的硬币,和孩子一起玩 “认硬币” 游戏。从认识硬币上的数字、图案开始,逐渐引导孩子了解不同硬币的价值。在孩子对硬币有了一定认知后,又引入购物场景,让孩子用硬币 “购买” 喜欢的小零食。这样一来,原本单纯的重复刻板行为,变成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结构化训练。孩子不仅对货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简单的购物社交技能,可谓一举两得。
同样,对于喜欢敲电子木鱼的自闭症孩子,家长可以将其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比如,在学习数学时,以敲木鱼的次数来代表数字,让孩子在敲击过程中感知数量的变化;或者在进行语言训练时,每敲一下木鱼,说一个词语或短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警惕!这 3 类 “安抚神器” 越用越糟虽然重复性动作和一些 “安抚神器” 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闭症孩子缓解情绪,但并非所有的都适用。以下这 3 类 “安抚神器”,家长们一定要谨慎使用:
1、电子产品类:长时间让孩子玩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可能会让孩子对其产生过度依赖,影响视力不说,还会阻碍孩子的认知发育和社交能力发展。屏幕上快速变化的画面和信息,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而且孩子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会减少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交流。
2、过度摇晃类:像摇摇椅这类过度摇晃的工具,虽然能让孩子快速入睡,但长期使用会影响孩子的平衡感和前庭发育。孩子习惯了摇晃的感觉,一旦离开摇摇椅,就难以自行入睡,而且过度摇晃还可能增加孩子发生意外的风险。
3、安抚奶嘴类:安抚奶嘴虽然能暂时安抚孩子的情绪,但如果过度使用,孩子会产生依赖,难以戒掉。长期吸吮奶嘴还会影响孩子的口腔发育,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咬合不正等问题,甚至对孩子的语言发育造成阻碍。
电子木鱼的爆火,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而对于自闭症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来说,这背后的重复行为和自我安抚机制,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科学引导,将沉迷行为转化为结构化训练,避开那些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 “安抚神器”,我们能更好地帮助自闭症孩子在平静中成长,探索属于他们的美好世界。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心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