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血色教训
作者|方尧
编辑|小峰
2025年3月29日的深夜,安徽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辆白色的小米SU7标准版轿车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向水泥隔离墩。撞击瞬间,车身燃起大火,三名年轻女性被困车内,最终被烧成焦炭。这起事故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残骸中仅剩的金属车架、家属在殡仪馆崩溃的哭喊、以及小米股价次日暴跌6%的曲线,共同构成了中国智能驾驶史上刺眼的一幕。
这场悲剧恰似《三体》中“水滴”摧毁人类舰队的隐喻——当车企们高歌猛进地宣传“零接管”“解放双手”时,现实却用最残酷的方式戳破了技术神话。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紧急发声:“智驾不等于自驾”,而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的论断更显犀利:“自动驾驶系统在道路施工场景下的表现,如同让小学生参加高考。” 在智驾技术狂飙突进的今天,这场车祸不仅暴露了行业的技术短板,更揭开了资本狂欢背后的安全隐忧。
01智驾的“楚门世界”
当遇难者父亲罗先生颤抖着抚摸女儿碳化的遗体时,小米公布的车辆数据却显示: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2秒,驾驶员接管后1秒即发生惨剧。这组冰冷的数据,折射出L2级辅助驾驶的软肋——它构建的“安全结界”,本质上是建立在理想化道路的条件上。
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在此刻显得尤为讽刺。尽管车企热衷于包装“L2.99”“准L3”等营销话术,但事故中的小米SU7标准版仍属于必须“人机共驾”的L2级别。北京卓驭科技CTO陈晓智的比喻一针见血:“现在的智驾系统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童,遇到突然横穿的外卖电动车,高配车型可能踉跄躲过,低配版或许就直接摔倒了。” 这种差距在事故车辆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缺失激光雷达的SU7标准版,面对夜间逆光下的静止障碍物时,视觉系统形同盲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车企的“选择性宣传”。某新势力品牌销售顾问向笔者透露,试驾时他们会刻意引导客户体验“丝滑变道”,却避谈系统无法识别锥桶、水马等道路施工标识。“就像给用户戴上VR眼镜,只让他们看见技术的光鲜面。”这种营销策略导致消费者产生严重认知偏差,2024年某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63%的L2级车主误以为“开启智驾后无需监控路面”。
02行业的“俄狄浦斯困境”
事故发生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院士在闭门会议上痛心疾首:“我们正在用L2的技术,透支L4的期待。”这番言论直指行业的核心矛盾——技术进化速度与社会接受度的撕裂。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L3级自动驾驶需要解决“10秒接管预警”等技术冗余,而当前量产车普遍缺乏应对极端场景的能力。速腾聚创CEO邱纯潮的警告振聋发聩:“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时代的安全气囊,但成本压力让车企在低配车型上阉割关键传感器。”
这种矛盾在政策层面尤为凸显。虽然2025年4月《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首次允许L3级私家车上路,但工信部尚未完成全国性法规制定。法律真空地带滋生出荒诞场景:当特斯拉FSD在中国推送“城市NOA”功能时,其用户协议中赫然写着“系统可能在任何时候失效”。某车企智驾负责人私下坦言:“我们就像在未完工的大桥上飙车,既怕落后对手,更怕桥塌人亡。”
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种焦虑。事故次日,智能驾驶概念股集体跳水,激光雷达龙头跌幅超9%。二级市场分析师王薇指出:“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智驾赛道的风险溢价,过去追捧的‘软件定义汽车’叙事正在退潮。”
03重构安全边际
在铜陵事故调查现场,应急管理部专家组的检测仪揭开了更深的行业伤疤:涉事路段的施工警示锥桶摆放距离仅有60米,远低于国标500米要求。这个细节暴露出智能驾驶生态的系统性缺陷——当车路协同基建滞后于单车智能发展,再先进的算法也难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倡导的“车路云一体化”方案,或许指明了破局方向。在北京亦庄的试点路段,笔者乘坐的L4级Robotaxi在遭遇临时施工时,路侧单元(RSU)提前500米将改道信息传输至车载系统,整个过程比人类驾驶员反应快3秒。但这种方案需要巨额基建投入,单个路口的智能化改造成本高达200万元,全面推广仍需时日。
监管的雷霆手段正在路上。4月5日,工信部约谈12家车企,要求立即清理“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误导性宣传。某新势力品牌营销总监透露,他们已连夜修改官网话术:“现在连‘老司机’这种比喻都不敢用了。”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中保研宣布将在2026版碰撞测试中增加智驾失效场景模拟,这被业界视为“安全冗余”强制化的前兆。
04结语:在敬畏中前行
回望这场血色事故,清华大学杨新苗教授的反思发人深省:“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跌倒就停止学步,但必须给学步车装上防撞栏。”在合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笔者见证了令人振奋的技术突破:搭载4D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测试车,在模拟施工路段实现了98%的障碍物识别率。华为车BU负责人余承东的预言或许正在应验:“2026年将是车路协同爆发的元年。”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每次重大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惨痛教训。1882年爱迪生照明公司的事故催生了电气安全标准,1996年特斯拉首起Autopilot致死案推动了AEB强制装配。今天的小米SU7车祸,或许正是中国智能驾驶走向成熟的成人礼。正如应急管理部在事故通报中所强调的:“科技创新必须装上安全的刹车片,才能驶向更远的未来。”
这不禁让人想起阿瑟·克拉克的箴言:“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初看都与魔法无异——但魔法的代价,必须由整个文明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