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马拉松扯下产业最后一块遮羞布

新质动能 2025-04-29 09:57:18

泡沫与转向

作者|岳鹏鹏

编辑|小峰

2025年4月19日清晨7点30分,北京亦庄的赛道上,一群“钢铁选手”与人类跑者并肩而立。它们有的身高1.8米、步伐矫健如短跑运动员,有的仅有75厘米、摇摇晃晃像学步的孩童。随着发令枪响,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科技盛宴”,很快演变为一场荒诞的“翻车现场”:

“天工Ultra”在17公里处因电池过热突然跪地,工程师狂奔换电;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刚起步就踉跄摔倒,头身分离后仍“无头狂奔”;“旋风小子”N2在转弯时失控撞墙,零件散落一地……赛道旁的观众从欢呼转为沉默,直播弹幕刷满“就这?”和“技术验尸报告”。

这场21公里的“马拉松大考”,不仅撕下了行业过度宣传的遮羞布,更暴露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巨大鸿沟。正如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所言:“人形机器人赛道正批量上演‘皇帝的新衣’,资本追逐形态却忽视场景适配性。”

01当理想照进现实

当赛事组委会公布完赛数据时,整个会场陷入了诡异的寂静——20支参赛队伍中仅6支完赛,即便是冠军“天工Ultra”,也需要3次换电、全程人工陪跑,最终成绩2小时40分42秒,相当于人类跑者每公里7分37秒的配速。这个看似笨拙的机械舞会,实则是对行业技术底牌的极限拷问。

在实验室中,宇树G1曾展示过丝滑的舞蹈动作,但量产版在真实赛道上的表现判若两人。参赛的客户版G1频繁摔倒,需工程师遥控搀扶,与宣传视频中的“灵活舞者”形成鲜明对比。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苏垚研究员指出:“传统运动控制算法在平整地面表现优异,但面对砂石、坡度等复杂地形,强化学习模型的数据积累量级仍差三个数量级。”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割裂,在能源管理领域更为致命。

赛事允许中途换电的规则,反而成了技术短板的放大镜。亚军“小顽童”因更换本体被罚时10分钟,季军“行者二号”两次换机累计罚时25分钟。松延动力工程师透露:“为应对电池过热,我们不得不在膝盖处加装喷水装置,但这又增加了5%的能耗。”对比特斯拉Optimus的实验室续航数据(8小时轻载作业),参赛机器人的平均续航仅45分钟,热管理系统和能量回收技术的短板暴露无遗。

而最令观众困惑的,是那些充满“求生欲”的拟人化设计。身高75厘米的“0306小巨人”以萌态设计吸引眼球,却因重心不稳在3公里处退赛;某团队为缓解关节磨损给机器人“穿童鞋”,结果牺牲了20%的运动效率。清华大学机械系王雪教授评价:“商业化压力下,企业被迫在技术完整性和市场接受度之间走钢丝,这本质上是核心部件性能不足的妥协。”

02泡沫破裂的回声

当赛道上的金属碰撞声逐渐消散,资本市场的震荡波才刚刚开始。赛事次日,人形机器人板块(代码:02GN2238.PT)主力资金净流入59.89亿元,肇民科技、兆威机电等概念股涨停。但光鲜的K线图背后,一场深刻的行业认知重构正在发生。

郎咸平在赛后节目中抛出的观点引发热议:“让机器人跑马拉松就像让鱼爬树——既非核心能力,更无商业价值。当前估值泡沫堪比2000年互联网崩盘前夜。”数据佐证其观点: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53亿元,但相关概念股总市值已突破2.3万亿元,市盈率中位数57倍,远超硬件制造业合理区间。这种估值体系的崩塌,正在动摇整个产业链的信任基础。

宇树科技的声明堪称行业缩影:“参赛机器人是客户自行改装的量产版G1(售价10万元),与实验室原型机(成本超千万)不可比。”这种“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差距,让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技术转化能力。华泰证券分析师王兴坦言:“当70%的参赛机器人需要人工遥控时,所谓‘自主智能’的技术溢价已难以支撑估值。”

市场的冷水浇醒了部分激进投资者。朱啸虎透露,其投资的具身智能项目正批量转向细分场景:“送餐机器人单店投资回报周期已缩短至14个月,而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仍需5-8年验证。”这种转变在产业链清晰可见:2025年Q1,家庭清洁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长210%,而人形机器人订单80%仍来自科研机构。

03破局者的黎明

尽管赛事暴露了重重困境,但那些坚持冲过终点的机器人,仍为行业留下了突围的火种。冠军团队将碳纤维轻量化技术导入工业巡检场景,松延动力优化算法后转向养老陪护机器人研发。这些看似零散的尝试,实则勾勒出行业未来的生存法则。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熊友军的思考颇具代表性:“我们正在研发‘天工2.0’,重点突破灵巧手操作与上下肢协同,而非盲目追求拟人度。”这种务实取向与国际趋势吻合:波士顿动力Atlas已放弃人形路线,转向四足+机械臂的复合形态;特斯拉Optimus则聚焦工厂场景,将步行速度限制在5km/h以提升稳定性。

产业链的区域协同也在加速形成。赛事暴露的零部件短板,意外推动了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深度合作。优必选谭旻指出:“北京的优势在算法和芯片设计,但谐波减速器、力矩电机等硬科技仍需长三角产业链支撑。”这种分工在“天工Ultra”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北京团队设计算法,深圳优必选提供关节技术,无锡工厂完成量产。

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冷晓琨团队给出的答案更为激进:其“夸父”机器人放弃马拉松竞速,专攻-40℃极寒环境下的电力巡检,已在东北电网落地250台。这种“有限场景优先”策略正在成为行业共识,北京亦庄已启动“万台机器人应用计划”,重点布局危化品处理、核电站维护等特种场景。

04结语

当“天工Ultra”跌跌撞撞冲过终点时,观众席传来零星的掌声——这不是对胜利的喝彩,而是对勇气的致敬。正如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器仅滞空12秒,技术革命的曙光往往始于笨拙的尝试。

这场马拉松的终极启示,或许藏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赛后总结中:“21公里的赛道终会跑完,但我们需要忘记‘人形’的执念,记住‘解决问题’的初心。”当资本褪去狂热、企业回归务实、技术穿透噱头,这场“祛魅运动”终将推动行业走向“清醒生长”。

或许正如参赛机器人“头身分离仍坚持奔跑”的荒诞画面所隐喻的:扯下遮羞布不是终点,而是产业真正成年礼的开始。

0 阅读:19

新质动能

简介:聚焦新质生产力,捕捉下一个 10 倍速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