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九九归一玄 2024-03-29 13:35:21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本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这两句是《道德经》里经典的语录,老子对宠辱、进退均有独到的见解。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

一般人想到受辱,才会受到惊吓。别人无缘无故把我贬官了,把我辱骂一顿,但是不要忘记得宠也一样会受到惊吓。

得宠的时候吓一跳,我怎么忽然之间有这么好的机遇呢?平步青云,升到高位,这也是来自于别人的。换句话说,宠辱都不是我本身的一种情况,而是有权力人或者外在的力量加在我身上,所以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

受到这种惊吓就是要提醒我谨慎小心,得宠时要谦虚,受辱时要坦然,这样才能保有自己生命的特色。

人作为情感动物,对荣辱的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因为芸芸众生奔走于各种名利场,不可能完全摆脱荣辱的影响。

面对荣辱,人们总会有所反应。比如,受到别人维和赞许时,心里会感到喜悦: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特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

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其实,这一切都是由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的,因而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目。

在老子看来,人在荣辱面前的这种表现,虽是常态,但都是不正常的。因为荣辱都是一时虚名,事过境迁之后便成过眼云烟。

人不能远离荣辱,但也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也就是说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重视大的祸患如同重视生命,什么叫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失宠也令人不安。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

世间常人之所以总是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并且为自身利益而患得患失;就是因为常人身上缺少精神追求,老子没有直接告诉人们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是什么,而是用可当大任者和不能当大任者来进行对比,以此来说明人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追求。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么你只配寄身于天下而做个普通之人,绝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爱惜自身那样去爱惜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给你,让你去治理天下。

没有身体,我就不会有各种欲望,祸乱自然就离我很远了。但是我一有身体的话,就要名、要利,五官的享受、人前人后的尊敬,高级的待遇等等。而这个身体如果有了子女之后呢,还要顾虑到家人的需要。这一切都造成了天罗地网,让你一个人再具有怎么样崇高的理想,都困在罗网之中,动弹不得。

所以人生最难的就是放开这一步,清楚认识自己。知道宇宙万物里面,来来去去,生命到最后难免跟草木一样,会朽坏的,会消失的。

这时候就要问,人生的目的何在?老子的构想启发了后面庄子的思想,他认为人的生命要分辨内在跟外在,庄子强调一般人都是重外而轻内,要慢慢修炼成重内而轻外,而最高境界是有内无外,外在的一切就像过眼云烟。

老子最后才会语重心长的说,你爱护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代表这样的人应该是清心寡欲的。

许多事情能做不能做,他都会考虑的比较完整。我也刻意一定非做什么不可以。至于到最后损伤了自己的身体,重视自己的身体,不要刻意做任何事,也不勉强做任何事。

如果有一件事要你花很大的力气去做,代表你还没有掌握到它的自然的趋势。所谓的自然的趋势是说任何事情的发生跟发展,有它本身的一种力量,叫做顺势而行。你如果掌握到正确的方向,就事半而功倍。

0 阅读:1

九九归一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