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第一次看春晚,我们看的是一台17英寸韶峰牌黑白电视机。那时的电视机,都是无线传输,屏幕雪花点多,效果不稳定。电视机上配有两根可拉伸的天线叉,播放效果不好时就调整天线角度。
看了这几年的央视春晚,就更加怀念1983年的首届央视春晚。那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值得永久回忆的。那是开先河的春晚篇章,开场就是经典,令几代人津津乐道,常挂嘴边;那是条件最差,设备简陋,但却是起点很高,至今未被超越的一届春晚。1983年春晚开创的先河,主要体现在“四没有一直播”上。
一没有专业主持,马季、姜昆、刘晓庆、王景愚都不是专业主持,但他们四个人一出场就是一台戏。
二没有现代化的七彩灯光粉饰,春晚场景朴实自然,亲切温馨,春晚舞台每时每刻都展现出美的元素。
三没有事先排练预演,节目都不是事先排好了的。场外观众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点节目,观众点什么歌就唱什么歌,观众点谁的节目,演员都在观众席上随叫随演,衔接自然,有条不紊。
四没有专业演出服装,演员着装大大方方,朴实无华,没有一件奇装异服。清风明月,耳目一新,获得万众美誉。
五首开直播先河。那届的春晚导演黄一鶴、邓在军胆特大,底气特足,居然在没有积累经验的情况下,上来就用直播的方式,毫无保留原计原味地全程展现春晚。他们的底气来自那时演职人员千锤百炼的扎实功底和责任感。我理解,只要演员不做作,只要作品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演出就不会出大错,而表演中的某些小瑕疵,观众是完全忽略不计的。
同时值得回味的是,1983年春晚,马季、姜昆、侯耀文、严顺开、石富宽、斯琴高娃等名家的表演,把相声小品类节目推到巅峰。李谷一老师连唱七首歌,人气爆满。应全国观众强烈要求,歌曲《乡恋》如愿登上央视春晚大雅之堂,那个时候,央视领导的开明,更值得今天的我们赞赏。
文艺为人民服务就好,文艺作品朴实、自然、本真、接地气就好!

马季、姜昆、刘晓庆、王景愚主持1983年春晚

李谷一在1983年春晚上

严顺开先生在1983年春晚上

王景愚先生在1983年春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