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赵孟锁调任汾西二中校长,一到任,他便盯上学校食堂财务的漏洞。彼时,学校早晚餐实行现金收取制,给了他可乘之机。他与食堂负责人亢某暗中勾结,后者本就是他熟悉之人,两人很快达成共识。学生们每月按时交180元餐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缴纳的现金餐费,一部分被直接截留。每天放学,负责收费的工作人员将现金交给亢某,亢某避开监管,直接将部分现金转给赵孟锁。就这样,短短三年,122.89万元被截留,这些本应用于学生餐食的资金,进了他们的腰包,学校监管账户却毫无记录 。
赵孟锁安排其弟赵某亮作为食材供应商,开启了虚报套取之路。在食材采购环节,赵某亮常常虚构票据。有一次,赵某亮凭空编造了一张200斤猪肉的入库单。实际上,当天食堂根本没有采购猪肉,监控画面清晰记录了这一点。但凭借与学校内部的勾结,他拿着伪造的票据到学校报账。在财务审核时,因相关人员的故意纵容,这张虚假票据顺利通过,套取了近万元资金。三年来,通过类似手段,赵某亮套取了161万元食材费,虚假票据堆满了财务室的角落。
汾西二中营养午餐运营补助与早晚餐费存在交叉管理漏洞,赵孟锁团伙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开始重复报销资金。他们先在申请营养午餐运营补助时,虚报食材采购量和费用,而后在早晚餐费报账中,再次申报相同或部分相同的费用。财务部门因工作疏忽,未能及时发现这种双重报账行为。每次审核时,只是粗略查看票据,未进行数据比对。就这样,137万元在重复报账中被非法获取,学校资金被一步步蚕食。
2024年6月,汾西县纪委监委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对汾西二中食堂展开调查。工作人员仔细查看食堂监控与票据,很快发现异常。在查看某天记录时,监控画面显示食堂无猪肉入库,但票据却白纸黑字记录着200斤猪肉采购。这一矛盾点引起调查人员警觉,他们顺藤摸瓜,对赵某亮的银行流水进行分析。发现其账户存在周期性大额取现,取现时间与食材采购周期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贪腐行为的存在。
汾西二中案件曝光后,引起山西省纪委监委高度重视,随即在全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行动期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联合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全省中小学食堂进行全面排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类似贪腐案件,累计查处1827件,处分1994人。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全省3657所中小学建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推行资金分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实行刷脸支付、供应商公开招标等制度,从源头遏制腐败。
此前,汾西二中采取“现金收取—亢某转存”模式,学生家长每月交180元餐费,实行“包月制”。这种模式下,资金流向完全脱离监管。家长闫梅回忆,孩子吃多吃少餐费都一样,根本不清楚钱花在哪里。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亢某可以随意支配现金,为赵孟锁截留资金提供了便利。直到刷脸支付推行,每餐消费6元的数据实时记录,资金挪用的漏洞才暴露出来。
赵孟锁安排弟弟赵某亮担任食材供应商,食堂负责人亢某为其前同事,三人形成“采购—报销—监管”全链条利益共同体。在食材采购时,赵某亮常以次充好,用低价劣质食材冒充优质食材,以获取高额利润。结余库存也去向不明,很可能被私下售卖,所得收入被三人瓜分。办案人员肖静指出,这种亲属垄断供货链,让监管形同虚设,导致食材以次充好、库存管理混乱等问题频发。
在整改前,家长对餐费使用一无所知,学校也未公示收支情况。家长们一直以为餐费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然不知被校长等人私吞。同时,教育部门对学校资金使用的抽查频次低,审核只是走个过场,未能深入核查资金流向。这种家长与监管的双重缺位,让赵孟锁团伙的贪腐行为愈发猖獗,长期得不到遏制。
2024年9月,家长闫梅为了让孩子吃得放心,应聘学校食堂员工,每日亲手处理食材。她表示,现在孩子吃的每一口,都是自己经手的,心里踏实多了。学校也成立膳食委员会,每月邀请家长陪餐,并根据营养师建议每周更新菜单。家长们从最初的被动交费,转变为主动参与学校食堂监督,成为保障学生餐食质量的重要力量。
汾西二中全面推行刷脸支付,每笔消费实时同步至家长手机。家长们可以随时查看孩子的消费记录,了解餐食费用去向。同时,食堂门口设立餐费收支公示牌,详细列明每日采购品类、数量及金额,接受全校师生和家长监督。这种数据透明化举措,让食堂财务更加公开,有效防止了资金滥用。
山西省发布公告,鼓励举报“校园餐”违法行为,最高奖励10万元。这一举措激发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不少隐藏的问题被曝光。同时,《山西省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手册》强制要求各校实行供应商黑名单制度,违规者永久禁入。通过举报奖励与制度兜底,全省中小学食堂管理更加规范。
汾西二中案件暴露教育领域专项资金监管的普遍脆弱性。膳食资金涉及中央补助、地方财政、学生自费,多头管理导致资金易被“分拆套取”。教育、财政、审计部门数据未互通,形成信息孤岛,重复报销难以及时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校长、食堂负责人等基层岗位虽权力微小,但直接接触资金与资源。赵孟锁案显示,缺乏制衡的“小微权力”足以蛀空百万级公共资金。这些岗位人员利用工作便利,通过各种手段谋取私利,由于监管不到位,他们的行为长期未被发现,造成严重后果。
尽管刷脸支付等技术提升了透明度,但家长参与做饭、陪餐等“人情化监督”仍是不可替代的防线。一名纪委干部指出,机器能管住钱,但管不住人心。技术监督可以提供数据支持,规范流程,但要真正杜绝腐败,还需家长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全方位监督体系。
在这场校园餐反腐行动中,山西通过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舌尖上的腐败”。然而,关于究竟是技术监督为主,还是人性化监督更有效,仍存在争议。技术虽能带来数据透明,但难以深入触及人性层面;人性化监督充满温情,却可能因人情关系存在漏洞。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构建更完善的监督体系,是未来校园餐监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资金监管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