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审计局的一则重磅消息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竟然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问题!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竟然虚报建设面积,甚至将未开工的项目也算作高标准农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个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话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屡次被曝弄虚作假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重视,这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容有失。
而在2024年10月11日,国家审计局发布重磅消息,曝光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严重弄虚作假问题,令人大跌眼镜。
根据审计部门的抽查情况显示,部分地区存在弄虚作假行为,通过虚报面积等手段追求政绩,一些地方还夸大建设成果以获取更多财政资金。
更有甚者,在部分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发现了严重的劣质工程问题,农田抗灾能力和肥力不足,造成严重浪费。
弄虚作假之风何以屡禁不止?究竟谁之过?
虚报建设面积和弄虚作假成风高标准农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其建设质量关系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
然而在一些地方当局的强大压力下,部分基层单位却忍痛下令虚报面积,夸大建设规模,从而追求表面政绩。
这种虚报面积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普遍,一些地方甚至会将未开始施工的农田也计入高标准农田的范畴。
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的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环节中,存在走过场、敷衍塞责的现象。
一些验收人员为了赶工期、轻松过关,对项目质量未能认真核查,结果是不少质量不过关的农田被认定为高标准农田。
如此种种情况,无疑给原本就不容乐观的乡村振兴工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虚报建设面积等行为背后的原因何在?
政绩观作祟 为哪般?审计中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夸大建设成果、弄虚作假以获取更多财政资金的问题。
一些基层单位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铤而走险虚报面积,一些中介机构则利用技术手段帮助相关单位造假,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防止抽查被发现蛛丝马迹,有的地方甚至专门设置了“影子项目”,将未开始施工的土地也计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范畴。
通过虚报面积等手段骗取更多财政资金的行为,在东方大国基层当局中并不罕见。
由于近年来上级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许多地方都将其作为“摘帽”的硬指标。
一些地方当局为了完成任务、争取政绩,在推进工程时往往忽视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将虚报面积等行为奉为上策。
更有甚者,为了一张看似漂亮的“政绩”招牌,一些地方将本来就不具备高标准农田条件的土地硬生生打造成“高标准农田”。
这种本末倒置、铤而走险的行为背后,显然是一些地方当局政绩观扭曲、急功近利的表现。
那么严重弄虚作假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弄虚作假浪费国家资源东方大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但是也是世界上粮食消耗大国。
如今全球局势错综复杂、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粮食产能、增加农民收入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弄虚作假的现象,不仅造成巨大财政浪费,更是对东方大国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方大国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涌入的资金已经达到上万亿元之巨。
如果说这些钱都用在刀刃上、花在刀刃上、支持真正有实力、有条件、有能力种粮增产的农户手中,那么东方大国农业发展将会迎来新一轮黄金时代。
但是由于弄虚作假、虚报面积等行为泛滥,大量资金却流入了所谓“高标准农田”项目中,并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光说资金浪费还不够,弄虚作假行为还导致很多原本可以用于种植粮食等用途的土地被浪费在了“形式主义”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上。
而投入回报不成正比、效益远低于预期等问题,则让原本就处于困难边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标准农田”呢?
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并不是表面功夫做足、花哨装潢出来的样子话术,并不是靠着数据指标撑场子就可以凑数过关的花拳绣腿把戏。
它是要靠着一个个扎实有效的工程项目去支撑、靠着一个个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去支撑、靠着一个个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去支撑起来。
根据东方大国《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若干意见》文件规定,“高标准农田”必须要具备以下六项指标:
即要保证水利条件优越、确保土壤条件优良、保障基础设施完善、落实耕作措施到位、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采取合理经营管理措施等。
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用水有保障、保证土壤肥沃、保证基础设施完善、保证种植技术先进、保证管理有序等多个方面。
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并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结语这篇让我们看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弄虚作假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更影响了真正需要支持的农民和农业发展。我们必须反思,真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扎实有效的,而不是表面功夫。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别忘了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