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起初并不符合授衔条件,为何周总理力挺他入围元帅,还破了例

南书房 2025-03-27 21:52:02

1955年9月初,军衔实施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共和国元帅的评定工作,并向国务院递交了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共有11人获得元帅军衔,除了后来的十大元帅之外,还多了邓小平的名字,但是不久之后,名单又发生了变化。

由于授衔工作参考了苏联的经验,军衔实施委员会还拟授毛主席大元帅军衔,没想到引发了一场新的讨论。

毛主席坚决不接受大元帅军衔,称带着军衔无法再回到群众中间,还询问刘少奇和邓小平要不要军衔,邓小平笑着说:

“不要了,早就不在军队工作了,还要什么军衔啊。”

这次讨论之后,党中央在评衔标准中增加了一条原则:已经转到地方工作的将领不参与授衔,但是可以授予预备军衔。

按照这一原则,邓小平和陈毅都将失去元帅军衔,两人都在1954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已经不再是军队干部。

元帅名单中突然缺失两位将领,刘少奇提议授予粟裕元帅军衔,之所以要提名粟裕,背后有两点比较重要的原因。

一是粟裕和陈毅的革命经历相似,可以代表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三野,并且当时粟裕正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二是刘少奇欣赏粟裕,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就在新四军中与粟裕有过接触,对于粟裕的军事才能格外喜爱。

陈毅失去评衔资格后,刘少奇想抓住最后的机会,帮助粟裕争取元帅军衔,但是遭到了周总理的坚决反对。

周总理依然坚持将元帅军衔给陈毅,并引用苏联布尔加宁元帅的例子,说明了授予陈毅元帅军衔的原因:

“授予陈毅同志元帅军衔,对其现在和将来的工作无不便之处,苏联布尔加宁元帅就是个例子,平时可以不穿军服。”

周总理为陈毅“说情”,并不是出于私心,而是暗含深意,在周总理看来,陈毅比粟裕更有资格,也更需要被授予元帅军衔。

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都是南方红军(新四军)的领导者,彼时的粟裕只是高级将领。

1934年,中央红军离开苏区之后,是陈毅将留守的红军组织起来,领导南方八省红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即便在解放战争时期,陈毅依然是三野的最高领导者,粟裕仅仅主管军事工作,无法真正做到取代陈毅。

更为关键的是,陈毅的地位和威望都高于粟裕,不仅解放军将领认可,而且党外人士同样认可,这是陈毅的个人魅力。

如果要在两人中选择一人,来代表南方南方游击队,新四军,三野,那么陈毅绝对比粟裕更适合,毕竟评定元帅的标准不只是战功。

另外,陈毅在国务院中负责外交工作,获授元帅军衔对日后的工作有莫大的帮助,周总理已经将这一点说明。

作为我党内部著名的统战工作者,陈毅需要元帅军衔来继续从事统战工作,可是元帅军衔对粟裕只是一个荣誉。

虽然党中央曾考虑过授予粟裕元帅军衔,但是粟裕不重名利,主动让出了元帅军衔,于是才有了粟裕三次辞帅的佳话。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原因,周总理才破例提议将元帅军衔授予陈毅,事实证明,周总理的考虑更为深远。

1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