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刘伯承几乎失明,杨得志懊悔万分:我当初对刘帅下过逐客令!

南书房 2025-03-27 21:40:01

上世纪七十年代,得知刘伯承元帅双眼完全失明,开国上将杨得志脸上露出浓浓的悲痛。

杨得志重重得叹了一口气,对身边一位工作人员说道:“我当年曾对刘帅下过逐客令啊,我对不起刘帅啊!”

一旁的工作人员忙安慰杨得志,当年之事不是首长的错,相信刘帅是理解的。

杨得志没有说话,他的思绪似乎回到了1958年……

一、刘伯承在1958年挨批评?

建国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刘伯承主持的南京军事学院自然不例外。

不过,学习过程中,很多事情上还是出现了过头现象和盲目性,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具体国情的,这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好的事情发生。

1956年8月,早就注意到相关问题的刘伯承特意给军事学院的一些教师写信,信中,刘伯承特别提醒大家,在工作中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要警惕教条主义。

此后一两年,因身体原因,刘伯承去了上海治病,军事学院的具体事务由廖汉生等同志主持。

因为种种原因,南京军事学院对于刘伯承的那封信,并没有足够重视。

1958年,根据中央反教条主义指示精神,南京军事学院受到了中央严厉批评。

对于南京军事学院的错误,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批评到,时下一些院校非常奇怪,他们不讲中国的革命经验,照搬苏联的各种战争经验,这是严重的教条主义,是不可取的。

对于刘伯承,毛主席是关怀的,毛主席指示到,刘伯承同志身体不好,不用来参加军委扩大会议,表个态就可以了。

严格意义上说,这件事刘伯承是没有多大责任的,可是为了保护更多的同志,刘伯承还是站了出来。

刘伯承在身体没有得到彻底好转时,提前回到了北京。

陈毅得知刘伯承回来,第一时间去看望这位老战友,看到刘伯承艰难得写着检讨,陈毅提出由他来帮忙写。

刘伯承指出,军委扩大会议他还是要亲自出席的,也是要做检讨的,这样学院的同志们,处境会好一些。

听完刘伯承的话,陈毅感动无比,刘伯承这是为了保护更多的同志们啊!

二、刘伯承在军委会议上做检讨

就这样,刘伯承在身体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来到了军委扩大会议现场。

1958年5月,当刘伯承步履有些沉重得走上会议讲台时,台下一千多名军队干部们鸦雀无声。

检讨中,刘伯承提到,在军事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学院的确出现了教条主义,可以说,这份检讨,刘伯承将军事学院的责任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

一瞬间,南京军事学院的干部们眼泪都掉下来了。

刘伯承检讨整整持续了半个小时,令人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批评刘伯承,相反,刘伯承发言完毕后,全场一千多名干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环节中,几位将领虽然要求站起来发言,可是他们的发言固然批评了学院的教条主义,可是对刘伯承个人,他们却更多是赞誉,有些干部甚至重点强调了刘伯承的伟大历史功绩。

到了会议后半部分,批评声音越来越小,赞誉声音越来越大。

会议第三天,叶剑英元帅的发言,更是高度肯定了刘伯承。

叶剑英指出,我党应该客观公正看待刘伯承问题。刘伯承在革命历程中的革命贡献,是谁都无法抹杀的。

叶剑英进一步指出,我们绝不可因为一些问题,全盘否定刘伯承同志的工作。建国初期,我们学习苏联是对的,刘伯承带领军事学院借鉴苏联模式,是符合当时特殊形势的,而现在,走自己的路也是对的,我们要在发展中创新嘛!

最后,叶剑英做出了总结性关键性发言:“我认为,我党应该辩证看待刘伯承问题,总的来说,刘伯承贡献是巨大的,错误是很小的。”

可以说,叶剑英的发言,对于刘伯承顺利过关,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三、杨得志请刘伯承“离开”济南

1959年,中央再次重用刘伯承,任命他为军委战略小组组长。

1962年,对印反击战爆发后,刘伯承作为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几乎是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有时候甚至工作到深夜,这让他的身体进一步恶化。

应该来说,对印反击战,我军能够胜得干净利落,刘伯承的谋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争结束后,刘伯承对边防格外重视。1964年,他不顾身体不理想,坚持去了东北视察。这次视察结束后,他的眼睛疾病变得更加严重,不久,刘伯承返回北京治病。

对于刘伯承病情,中央高度重视,特意安排专家组为刘伯承治疗,老战友们也纷纷前来医院看望他。

1966年,战略小组撤销,刘伯承虽然还挂着军委其他职务,可实际上,刘伯承已经不负责具体事务。

随着十年风暴的到来,实际上处于赋闲状态的刘伯承选择离开北京休养,思来想去,刘伯承选择去济南。

刘伯承之所以选择去济南,一是因为济南医疗水平不低,二是因为他的老部下杨得志此时正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想着,有空时,他可以和老部下追忆一下以前的战火岁月。

杨得志对于老首长是关心的,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看望刘伯承,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济南越来越乱,杨得志不得已之下,只好请刘伯承暂时离开济南。

杨得志一脸愧疚得说道:“老首长,济南局势越来越混乱,我怕我不能完全保证你的安全,我建议你赶紧离开这里。”

刘伯承并没有因为杨得志这个“逐客令”不高兴,他是理解杨得志苦心的,刘伯承点点头,拍了拍杨得志肩膀说道:“不管发生什么,一定要保证军队的稳定。”

不久,刘伯承去了南京,在南京,刘伯承受到了许世友的热情款待。

1972年,刘伯承双目基本完全失明,几年后,刘伯承丧失了思维能力。幸运的是,在中央关怀下,医疗小组对刘伯承身体始终非常重视,这让刘伯承一直活到了1986年。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