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码头的记忆

樱桃汁百味 2024-06-17 19:00:54

轰隆隆的汽笛声,渡船从浏阳河两岸来回穿梭,唐家洲那边的人们挑着蔬菜进城,买了生活必需品回家,自行车、箩筐、牲畜、人流挤在一起,人来人往,声音噪杂,熙熙攘攘,这就是曾经的周家码头繁盛的景象。

周家码头是浏阳河边的一个渡口,位于浏阳城东,因附近所居住的人以周姓为主,得名周家码头。周家码头建于咸丰年间,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人货混杂的渡口。极盛时往来运输的轮渡有10多条,每天乘坐的人有上万人。码头上有一排铁桩子,用来拖住渡船的缆绳。码头地面上铺的是麻石,一块大的平地,正好与船舷相平。渡船以前由艘公撑船,后来改为机器船,船顶都是有蓬子的,下雨天能避雨。除了几把椅子,船上非常简陋。

周家码头对面的唐家洲,是一片大的河流冲积扇平原,生长着很多的芦苇,微风吹过,芦苇荡里簌簌作响。天气好的时候,好多情侣在芦苇荡里谈情说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草也在这里疯长,踏青的季节,吸引很多人光顾这里,人们可以在这里采摘艾草、野菜。其余大部分的地方被当地农民用来种植蔬菜,供应城里。

唐家洲的上方有一座外国人建造的教堂,当地人称为洋屋。建造的年代据传是晚清年代,一个西方的传教士所建。洋屋依山而建,红墙白瓦,亭台楼榭,里面非常精致,也极其干净。晚清和民国的时候,很多婚礼在这里举行,洋屋见证了一场场幸福婚姻的开始。外国人走后,洋屋被政府征收,用来做了公安局的拘留所,更增添了这座房子的神秘感。

周家码头的上方有条汇入浏阳河的小溪,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这里洗药。相传有一年浏阳遭遇瘟疫,孙思邈在此悬壶济世,拯救遭受疫情的百姓。他不辞劳苦,上山采药,下河洗药,熬制汤药,布施百姓,不取分文。一片大医之情和仁爱之心,深深地印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上。老百姓将孙思邈洗药的地方命名为洗药桥,他悬壶济世的地方有座小山,命名为思邈山。

周家码头的旁边有一块大的石板,靠近河边,这里原来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每天早上,三五成群的女人们在此洗衣服,擂锤敲的衣服喳喳响。冬天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河边洗蚊帐、被子和厚的衣服。女人们的家长里短,婆媳纠纷,妯娌恩怨,甚至闺房情话,都在这里分享。偶有洗菜的男人偷听女人的私话,被女人们发现了,会一齐将水洒向这个男人,一起说着:“你这个死鬼,让你偷听”。此时,女人们的笑声、男人的求饶声、河里的水声响彻一片。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周家码头每天渡来渡往的,可以说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人士。他们做的都是一些小本生意,早出晚归,靠着渡船的运输,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挑到城里,或者到城里卖些豆腐脑、油条、素食菜等土特产,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渡船是他们的生命线,他们因渡船而赚取微少的生活费。周家码头那里有个冯家面馆,饭点的时候,这里聚集了很多吃饭、吃面的人,大部分是河对面来城里做生意的。他们卖完东西后,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点2个小菜、喝点小酒、抽根草烟、交流一下感受,一身的疲劳就消失了,甚是惬意。

这些人都很淳朴、很善良。我亲历的有一个夏天,一位打扮妖艳的贵妇人坐在船上,看见那些挑担子的农民打着赤膊,一身汗臭味,不停地说着倒霉,用扇子扇个不停,一副嫌弃的样子。可是她下船后,不慎摔倒了,而且摔的很重,是那些贩夫们把她抬上渡船,抬上码头,送到医院的。一名小贩的儿子患上了白血病,在周家码头举行的募捐仪式上,上千做小生意的人捐款,他们拿出自己做生意所得的皱巴巴的钱,无私地捐出来,共捐款5万多元,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了。可以说他们是善良的、勤劳的、可亲可敬的,正是他们的奉献,才造就了城市的繁荣。

如今周家码头早已经成为历史,周家码头的位置现在变成滨河大道了,人们在这里散步、休闲、观河景。曾经码头热闹繁华的景象和它的气息已经荡然无存,只是不知是否还有人记起这个码头昔日的荣光?对面的唐家洲已经建成了很多高楼大厦,那片芦苇、那片菜土、那片青草地,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那个洋屋也不见了,据说是拆掉了,拘留所搬到新的地方了。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节期间,行走在浏阳河彩虹桥上,俯瞰浏阳河,回望曾经的周家码头遗址,耳边又回响起那轰隆隆的渡船汽笛声,我仿佛看见一艘艘扬帆起航的竹蓬船,载着那些戴着草帽、挑着担子、衣衫破旧的人们,穿梭在碧波荡漾的浏阳河上,驶向幸福的彼岸。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经沧桑,一些温暖与伤感,一些拥有与失去,却依然在我的心里留下很多的回味与思索。因为我深深地懂得,岁月是一行铅笔字,擦去了字体,却留下了痕迹,并汇成了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光,永远铭刻在心中!

0 阅读:4

樱桃汁百味

简介: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写一些大家爱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