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相信不少朋友都前往电影院观看了春节档的电影,在春节档的电影中,《长津湖之水门桥》正在突破30亿元,获得了春节档的票房冠军。这部电影是电影《长津湖》的续集,讲述了我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为全歼美陆战1师二三炸水门桥的事迹。这部电影中充斥着大量感人的情节,看哭了不少观众。有些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在电影中,几乎不怎么能看到美军使用冲锋枪,而志愿军的冲锋枪却被大量使用,志愿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要高于美军,这样的场景符合现实吗?
实际上,这种情况才是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从朝鲜战争爆发开始,美军部队的冲锋枪装备比例就要远远低于志愿军。一些历史资料描述美军装备了大量自动武器,但这其实是当时战士们和作者的描述错误,在此前装备栓动式步枪的志愿军战士眼中,美军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自然就被认为是自动武器,因为这些枪支在射击时不需要打一枪拉一下枪栓,射速自然就要比栓动式步枪快很多,但实际上这些枪械不能被认定为自动武器,因为其不具备连发功能。
根据当时美国陆军的编制,一个满编的步兵连大约有200人,这200人装备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数量为132支,M1卡宾枪数量为37支,15支M1928“勃朗宁”自动步枪,另有3挺M1919“勃朗宁”中型机枪和1挺M2重型机枪,手枪的数量并没有特殊规定,这就是一个满编美军步兵连的所有武器。从美军的编制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将冲锋枪纳入常规作战部队的编制中,陆战一师只有少量的侦查巡逻部队装备了“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反而是志愿军大批量装备了这两种冲锋枪。
“长津湖”系列电影中的“第七穿插连”原型是志愿军27军的连队。以27军为例,这个军一共装备了2763支各型冲锋枪,平均下来每个班大约拥有3支冲锋枪,这对于步兵班的火力是极大的加强。不过志愿军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武器的种类太杂,根据美军的记载,当时他们在战场上发现的志愿军武器包含美英日苏加比等多个国家生产的。不过总的来说,志愿军九兵团装备的大多还是美制装备,这就意味着志愿军在缴获美军的弹药之后可以直接发放给部队使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运输大队大队长”。
可以这么理解,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时解放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有斯登冲锋枪,汤普森冲锋枪和M3冲锋枪,这些冲锋枪都是在战斗中缴获而来,志愿军入朝之后,志愿军战士们依然使用这些武器。
从步兵班的火力来对比,志愿军的标准配置是7支步枪、1挺轻机枪和3支冲锋枪,这样的火力要强于美军步兵班的10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1支M1928“勃朗宁”自动步枪,但是美军在重火力方面要远远强过志愿军。美军随时能够得到足够的炮火支援,包括60毫米以上的各型迫击炮,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的支援,还有足够的无后坐力炮和巴祖卡火箭筒的支援,还有一定数量的装甲车和坦克,甚至可以无限制呼叫空中支援,这些火力加起来强于志愿军很多。
另外,美军的M1“加兰德”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远超“汤姆逊”冲锋枪的50米,因此在中远距离作战中,美军的火力要远强于志愿军,志愿军战士们只能用生命换距离,在近战中对美军进行火力压制,这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
另外,在长津湖战役中,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这种温度下冲锋枪极易故障,而步枪则更为可靠,因此志愿军在近战时的火力优势也所剩无几。当年我军在长津湖地区遭遇的恶劣情况是如今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假如当年我军能够拿到美军一半的后勤条件,那么估计美军撤销番号的就不止一个“北极熊”团了,连大名鼎鼎的陆战一师也将成为历史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