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讨论央国企改革的帖子很多,好多人吐槽说,改革的刀刀刀指向管理层,结果刀刀都捅到普通员工身上了。
本来是想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结果管理层该吃吃该喝喝,日子过得滋润得很,反倒是普通员工工作量增加了,工资却没见涨,甚至还有降薪裁员的风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咱们得先看看央国企改革的初衷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想让这些企业轻装上阵,提高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过去央国企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不少岗位设置重复,资源浪费严重。
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弊端,让企业更有效率,更有活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很多网友反映,改革之后,管理层该有的福利待遇一点没少,甚至权力还更大了。
比如,以前一些审批流程需要多部门签字,现在权力集中到少数领导手里,办事效率确实提高了,但同时也滋生了新的腐败风险。
一些网友吐槽说,以前还能找找关系托托人,现在连门都摸不着了。
反观普通员工,日子就不好过了。
为了精简机构,不少企业开始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非核心部门的员工,比如行政、后勤、宣传等等。
这些人往往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上有老下有小,突然失业,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一位网友留言说,自己干了十几年行政工作,兢兢业业,结果一夜之间就被裁了,现在到处找工作,四处碰壁,感觉生活都没了希望。
除了裁员,降薪也是很多员工面临的难题。
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开始压缩员工工资,取消各种福利待遇。
有些企业甚至以改革为名,变相降低员工收入,比如将绩效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但企业效益下滑,员工的绩效工资也就跟着下降了。
这让很多员工感到不满,觉得改革的成本都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还有网友反映,改革之后,工作量反而增加了。
以前一个部门好几个人干的活,现在就剩一两个人了,工作强度大大增加,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一位在国企工作的程序员朋友告诉我,他们部门裁员之后,剩下的几个人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周末也经常要来公司赶进度,身心俱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刀刀指向管理层,次次捅到普通员工”的现象呢?
我觉得原因很复杂。
一方面,管理层在改革过程中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和资源,他们更容易维护自身利益,甚至利用改革的机会扩大自身权力。
另一方面,普通员工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和博弈能力,他们的声音很难被听到,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此外,一些改革方案本身也存在缺陷,缺乏对员工权益的充分考虑。
比如,在裁员过程中,一些企业没有妥善安置被裁员工,导致他们生活陷入困境。
在降薪过程中,一些企业没有充分与员工沟通,也没有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员工怨声载道。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央国企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
关键是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改革方案,确保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而不是让普通员工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348.8亿元,同比增长1.1%。
这个数据看起来还不错,但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不同行业的国企盈利情况差异很大。
一些传统行业的国企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而一些新兴行业的国企则受益于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增长,盈利能力较强。
这种分化也导致了不同行业国企员工的待遇差异。
再看看招聘市场的数据。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2023年秋季,能源/矿产/环保行业的竞争指数最高,其次是政府/非盈利机构/其他行业。
这说明能源、矿产、环保等传统行业的国企招聘需求相对较低,而政府/非盈利机构等行业的竞争则更加激烈。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企改革对不同行业员工的影响。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裁员而裁员,为了降薪而降薪。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员工的权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员工,让大家都能共享改革的红利。
毕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只有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企业才能真正焕发出活力。
一个企业要想走得长远,不能只顾着眼前利益,更要关注员工的长期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