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加速向“第三生活空间”演进的今天,座舱的智能化已不仅是参数表的数字游戏,而是用户感知科技温度的直接载体。奇瑞此次智能化之夜展示的“高性能极智超体座舱”,以“自研”与“性能颠覆”为关键词,不仅刷新了行业对智能座舱的定义,更展现了传统车企转型中罕见的硬核技术底气。#做好智驾只是奇瑞AI智能的开始
智能座舱的竞争已从屏幕尺寸、芯片算力的“参数内卷”,转向用户体验的深度挖掘。奇瑞此次展示的“极智超体座舱”,在算力跃升的基础上,聚焦于两大维度:交互效率与场景融合。
座舱平台搭载了基于台积电最先进工艺打造的车规级SOC芯片,单颗集成晶体管数量高达300亿。这一数字不仅远超苹果A17 Pro和M3,更在全球车规级芯片中树立了新标杆。通过高密度集成设计,奇瑞实现了CPU、GPU、NUP算力的“性能铁三角”,为多屏联动、AI语音、3D渲染等功能提供了“算力冗余”。
上班通勤时,AI语音助手可主动推送最优路线并预约充电桩;家庭出行时,后排娱乐系统支持多屏互动与手势控制;甚至露营场景下,车载无人机可自动起飞拍摄,并通过车机实时回传画面。
这一突破的意义远超参数本身:过去车企依赖高通、英伟达等供应商的“拿来主义”,导致同质化严重且成本高企。奇瑞通过自研芯片,不仅将核心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可针对中国道路场景优化算力分配,让车成为连接生活场景的智能终端。
更具突破性的是,针对用户长期被忽视的高原出行痛点,奇瑞跨界引入医疗级技术,打造全球首款车规级制氧系统,在川藏线上,搭载该系统的车辆使乘客高原反应发生率降低、,重新定义了“长途舒适性”的标准。奇瑞的智能儿童座椅,让“带娃出行”从焦虑任务转变为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
奇瑞的野心不止于造一辆聪明的车,更在于构建一个开放共生的智能生态。发布会上,机器狗、飞行汽车、Robotaxi等前瞻布局,揭示了奇瑞对“未来出行”的全景想象:车辆将与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深度互联。例如,通过与智慧城市系统对接,车辆可提前获取交通信号灯信息,实现“绿灯自由”;回家途中,车机自动联动家中空调与照明系统,让科技服务于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这一生态的构建并非奇瑞独舞。其宣布与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成立“智能出行联盟”,在芯片、算法、云平台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这种“跨界融合”模式,既弥补了传统车企的数字化短板,又避免了重复造轮子的资源浪费,为用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