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札记

不肖的顽石 2024-12-14 16:24:44

中国书法艺术札记(上)

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民族的纷争与融合,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北民族的内迁,中原人民的南移,谶纬经学的崩溃,以老子、庄周为基础的玄学的兴起以及佛教的输入等,令这一时期的中华文化再次进入活跃、会通和拓展的发展阶段。

魏·钟繇《荐季直表》

大意:建安初年,曾效命曹操的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因为官清廉,罢任后却衣食无靠,钟繇表请念其旧功,让皇上赏赐一块地方,使其安享晚年。

就书法艺术而言,魏晋南北朝是书体演变乃至整个书法发展的转变时期。一度盛行于汉代的隶书走向衰颓,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行、草书终于完全成熟,成为垂范后世的典型。中国书法史出现了第一次艺术创作高潮。从宏观上看,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发展出现过两次大的起伏。其一,三国的曹魏时期,书家辈出,其中以钟繇最为杰出。他变通隶法,健全楷制,成为楷书之祖。西晋书法则承上启下,虽书道不绝,却波澜不惊。其二,东晋时期,士人崇尚书法,形成风气。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钟繇遗法,变通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的新书体,在书法史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主流,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致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晋字同楚骚、汉赋、唐诗、宋词一样,也被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标志而光耀史册。而南朝书法则未能越出二王樊笼。北朝虽石刻众多,在书坛另树一帜,其成就亦未超出东晋。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时也促进了书法理论的发展。在整个社会都比较重视的情况下,一些书法家和学者亦比较注意书法经验的总结,出现了若干书论著述,它们对隋唐及以后的中国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蜀·张飞《八濛山铭》

传说张飞打败曹操手下名将张郃之后,以丈八蛇矛在八濛山(位于四川渠县东北天星镇)石壁上凿隶书两行"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这便是后世传颂的"八濛摩崖"。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三国吴出现的《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悬针篆书中蕴涵隶书气韵,这不只是地域性的书风代表,更能传达书家的个性。而魏《曹真残碑》,东晋《爨宝子碑》、《好大王碑》以及《谢鲲墓志》,奇纵方刚,隶书之形貌始蜕,启后来北碑书法体格。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帖》,晋杜预《岁终帖》,索靖《月仪章》、《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以及无名氏《孤不度德量力帖》等,为章草书之范本。

晋·王廙《二十四日帖》

王廙是王羲之的叔父,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释文:二十四日廙白,唯久白,想适妙成行,未面,迟想得示知同,云冀何生相见,述及不多,王廙白。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晋·王羲之《兰亭序》

此帖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晋·王羲之《十七帖》

释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4、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北朝名书家有崔浩、郑昭道、赵文渊等。

南朝墓志《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肖胆碑》等,方圆并济,已在碑体书中露出楷书灵秀之风。梁时《瘗鹤铭》石刻,楷书而有行书、隶书笔意,开张纵逸,有摩崖气度。

南北朝《宋爨龙颜碑》

《宋爨龙颜碑》是南朝刘宋龙骧(xiang)将军、宁州刺史、邛(qiong)都县侯爨使君的墓志。清初道光年间阮元发现于云南陆凉(今陆良)。

北朝书法风范,同时显著于大批造像、碑刻与墓志当中,其面目之丰富,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初期碑刻,方劲斩截,尚遗隶意,如《嵩高灵庙碑》,而龙门造像诸品,因势布局,刀笔相加,《始平公造像》为其杰作。后来之《张猛龙》、《贾思伯》、《根法师》、《敬使君》以及造像《高归彦》、《五百人》等,更见用笔之灵变,而《石门铭》、《华岳颂》与云峰山石刻,则别有一番光景。

梁武帝《脚气帖》

武帝此帖为草书,写来活泼老练,虽无特殊姿态,但却闲散清逸。武帝毕生倾慕二王,所以他也是师法二王的名家。

至北朝诸墓志,则体态多姿,各具风韵,《张玄墓志》、《元桢墓志》、《元鉴墓志》、《元演墓志》、《元慧墓志》、《元文墓志》、《元定墓志》、《元勰墓志》、《元显墓志》、《元详造像》、《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元显俊墓志》、《吊比干文》、《魏灵藏造像》、《郑长猷造像》、《广川王祖母造像》、《牛橛造像》、《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高贞碑》、《李谋墓志》、《于景墓志》、《郑文公碑》等等,不胜枚举,其中《元怀墓志》等,俨然已是唐人楷书的景象。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高昌十一年《令狐天恩砖志》墨书,犹有碑书之劲健斩截,与出于敦煌莫高窟北魏皇兴二年墨迹《康那造幡发愿文》一样,颇堪玩味的是,碑书用笔方刚斩截之妙。

北魏《崔敬邕墓志铭》

释文:乃远源之富,弈世之美,故以备之前册,不待详錄。君即豫州刺史安平敬侯之子。胄积仁之基,累荣构之峻,特禀清贞,少播令。

5、隋唐书法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300多年地方势力称雄割据的政治局面,中国南北重归统一。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隋王朝历时38年,经济、文化都有一定发展,它们为唐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书法方面,温婉妩媚、风流妍妙的南方书风与豪放雄健、质朴厚重的北方书风于隋代完成了合流归一。同时,其字体、书体亦开始走向规范化。

隋《启法寺碑》

《启法寺碑》,也叫《启法寺碑铭》。是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建立的,原在湖北襄阳启法寺。字体有异于南北朝的楷书。

唐朝是中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书法创作同样成就辉煌。魏晋时期出现的楷书、行书和草书艺术,在唐人手中多有开拓创新。其楷书成熟而完美,行书风格多样,草书千变万化,篆、隶虽使用较少,所存书迹亦自有面目。至于以书名家者,大唐更是代不乏人。如初唐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陆柬之、孙过庭,中唐之颜真卿、张旭、怀素、李阳冰,晚唐之柳公权,均才气横溢,书艺绝佳。总之,唐代书坛流派纷呈,大家辈出,名迹杰作众多,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高峰。

唐·褚遂良《临飞鸟帖》(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书法艺术在唐代的大发展,固然与当时的国力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繁荣有深刻关系,同时也得力于唐太宗的大力倡导。唐太宗本人极重书法,尤其喜好王羲之。在唐太宗的崇扬之下,不仅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到了确立,其书法风格影响了一代书风,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了书法在社会上的地位,受到士大夫及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

就整体书风而言,唐代书法的最大特点是崇尚法度,即所谓“唐尚法”。而在众多书体中,唐人的楷书取得了最高成就,成为唐书“尚法”的具体体现。此外,狂草亦在汉代异军突起。中晚唐以后的行草书发展,对宋代的“尚意”书风有较大影响。

唐·张旭《步虚词》

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他一方面继承前人的书法,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加以创新。从而使得自己创造出来的狂草别具一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瑰宝。

初唐楷书范本,碑刻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虞世南《孔子庙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而欧阳询行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笔法。

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全称是:《大唐西京千佛寺多宝佛塔感应碑》。

中晚唐书家柳公权,又筑一重镇,作品比如《玄秘塔》、《神策军》、《蒙诏帖》、《送梨帖跋》等,骨峻气遒。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频仍,文事废弛,迨杨凝式出,书坛方为之一振,其作品比如《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超脱清逸,别有异趣。

唐人擅篆隶者,有李阳冰、韩择木、徐浩、史惟则、尹元凯、李隆基等。唐诗人中,雅善书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迹鲜有流传,因此贺知章《孝经》、杜牧《张好好诗并序》等弥足珍贵。隋唐墨迹中,名家之作固可珍贵,但敦煌隋人写经楷书《大般涅槃经》,唐人写经草书《因明入正理论后疏》等,均挥洒自如而妙合法度。

唐·李隆基《过老子庙》

6、五代宋辽金书法

五代、宋辽金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复杂。但经济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其书法创作继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之后,再次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三个艺术高峰。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父亲杨涉为唐末宰相。将主持送传国玉玺给后梁太祖,杨凝式劝谏阻止不听,杨凝式也害怕家族被谋害,于是开始佯装癫痴,只好消极地在佯装癫狂中度过一生。时人送其雅号“杨风子(疯子)”。

确切地说,这艺术高峰是在北宋形成的。五代之际,战争频繁,颠沛流离的士民留心翰墨者甚少,书法一度遭到冷落。赵匡胤统一天下后,定下了“崇文抑武”的国策。此项国策的实施,一方面使宋王朝对外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另一方面却保持了国内局势长达数百年的稳定,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书法创作也因此得到振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不仅设立了“画院”,专门网罗研究书法的人才,甚至还把书法正式列入科举考试,开科取士。统治者的重视,进步推动了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为其发展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如果说,晋代书风“尚韵”,唐代书风 “尚法”,那么宋代书法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尚意”。宋人一反唐代书法平整森严崇尚优美抒情的风格,强调以意代法,力求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所以宋代的书法杰作很少出于政教或宗教性的碑文,而多为书写个人思想感情的诗文和信札;书体上使用严谨规整的楷书者相对较少,偏爱自由活泼的行草书者居多。“尚意”书风的开创者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即所谓“宋四家”。两宋其他书家乃至辽、金书家的创作,虽各有面貌,却多受“宋四家”影响,艺术成就亦在其下。

推动宋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还有“法帖之祖”《淳化阁帖》的刻行,印刷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碑刻风气的减弱,它们使行草书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宋·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对黄庭坚书风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的是南朝的残碑《瘗(yì)鹤铭》,虽然该碑作者没有署名,但黄庭坚坚信它是书圣王羲之所写,视作珍宝,并花了大量心思临写,他的字终于摆脱苏轼,形成自己的风格。

(未完待续...)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