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婆婆重男轻女吗?又或者,你重男轻女吗?听听我们家的故事。
我的婆婆抱着孙子的满月照,脸上笑出了很多的褶子,可她压根就记不住孙女的生日。
去年春节的时候,我领着两岁的女儿回到了婆家,婆婆正在满心欢喜地给刚满月的小侄子拍百日照呢。
婴儿车里面堆了很多金锁银镯子,她紧紧地搂着孙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咱家的香火可算是接上了。”
一转头,她就看见了我女儿在玩积木,便冷冷地来了一句:“小丫头,别碰弟弟的东西。”
那一刻,我的心里猛地一揪,突然就意识到,婆婆自己生了三个女儿之后才盼来了儿子。
她年轻的时候因为 “没儿子” 被妯娌嘲笑了半辈子,如今却成了最顽固的 “重男轻女” 的执行者。
同样都是女人,她为什么也会重男轻女呢?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个历史终极难题了。
婆婆的委屈,成了扎向下一代的刀我的婆婆就是典型的 “受害者变加害者”。
她出生在 60 年代苏北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她就看着母亲因为连生四个女儿,被爷爷拿着扫帚打骂。
她的大姐小学都没毕业就去打工供弟弟读书了,二姐被送去亲戚家换彩礼了,而她自己读到初中,就被硬生生地拽回家干农活了。
“那时候在村里分地,没儿子的人家只能领姑娘田,收成少一半。” 她总是无奈地把这话挂在嘴边。
后来她连生了三个女儿,月子里就被催着下地插秧,直到 34 岁生下了我的丈夫,她才总算挺直了腰杆。如今她还理直气壮地说:“没儿子在村里连狗都看不起你!”
这种代际创伤,就像可怕的遗传病一样,在家庭里面蔓延。
她给孙子买 2000 块的学步鞋,却把孙女穿小了的衣服攒着当抹布;听说我要送女儿去学钢琴,她就不屑地撇嘴说:“女娃学这些不如学做饭。”
祠堂里的香火,拴着三代女人的枷锁去年清明祭祖的时候,我亲眼看着婆婆把鸡腿夹到了孙子的碗里,孙女只能眼巴巴地吃鸡脖子。祠堂的墙上挂着二十代的族谱,密密麻麻的全是男性的名字,女眷们就像透明人一样,只在 “某某氏” 的称谓里面偶尔出现。
“咱家祖坟的朝向要传给长孙的。” 婆婆说这话的时候,完全就忘了自己也是别人的女儿。
她在宗族体系里面挣扎了一辈子,终于靠儿子获得了 “谁谁家老太太” 的身份,这种扭曲的归属感,让她心甘情愿地当起了传统的卫道士。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她总念叨着 “养儿防老”,可生病住院的时候,端屎端尿的是我们三个儿媳,她那些宝贝儿子们都在外地 “忙事业” 。
但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把拆迁款全留给儿子,说:“闺女嫁出去了就是泼出去的水。”
破茧的疼痛,总得有人先开始上周女儿问我:“奶奶说女孩不能爬树,对吗?” 我二话不说,直接就带她去公园玩到满身都是泥。
婆婆看到照片之后,气得打电话骂我 “没规矩”,我平静地回她:“妈,您当年要是能继续读书,现在早该是退休教师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或许她也想起了 18 岁那年,班主任举着师范录取通知书来敲门,却被她爸用扁担赶走的场景。
我老公经常戏称她为“李老师”,她也总是笑嘻嘻的说别拿这事开玩笑。
我想可能那些被剥夺了的人生可能性,最终都变成了对后来者的苛刻。
有天早上,我惊奇地发现婆婆破天荒地给孙女买了盒蜡笔。
虽然她嘴上还强硬着说 “别弄脏衣服”,但这至少是个好的开始。要打破这延续了三千年的桎梏,可能真的需要三代人的接力。
当我们这一代母亲坚持让女儿学编程、踢足球,当越来越多的姑娘在家族群里面晒房产证而不是结婚证,祠堂的墙上终会刻下女性的名字。
你会重男轻女吗?或者你的妈妈(婆婆)重男轻女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