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一本书,今天掌心带你读一本好书《围城》。钱钟书的《围城》里,没有英雄,只有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留洋归来的方鸿渐,揣着一张假文凭,在爱情、事业、婚姻的围城里横冲直撞,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84419f97b39ba6fa642d27961e2996.jpg)
婚姻围城:爱情不过是场精心策划的围猎
方鸿渐身边的女人,个个都是“猎人”。苏文纨端着留洋女博士的架子,用诗词歌赋编织情网;唐晓芙像一株带刺的玫瑰,天真里藏着算计;孙柔嘉最狠,扮猪吃老虎,用眼泪和柔弱逼方鸿渐“自愿”跳进婚姻坟墓。这场围城里,爱情早被撕碎了扔在地上——男人贪新鲜,女人图安稳,婚姻成了利益交换的遮羞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8bd97611aa26940496c47857e8666d9.jpg)
知识围城:文凭是块镶金边的遮羞布
方鸿渐的克莱登大学假文凭,戳破了知识分子的虚伪脊梁。留洋镀金的赵辛楣、满口哲学的褚慎明、教书混日子的李梅亭……人人顶着光环,内里却是草包。他们谈尼采、聊哲学,不过是为了在饭局上压人一头;写文章、搞学术,全是为了混口饭吃。钱钟书一刀剖开这群“文化精英”的皮囊:原来风雅背后,尽是功利算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6d43578a163a55e57e3683a5ab08d9.jpg)
人性围城:谁不是一边嘲笑方鸿渐,一边活成方鸿渐?
方鸿渐的懦弱,像一面照妖镜。他瞧不起苏文纨的做作,却贪恋她的家世;厌恶孙柔嘉的心机,却又离不开她的照顾;明明看透社会的虚伪,却始终不敢撕破脸皮。这种拧巴,何尝不是普通人的生存哲学?——嘴上喊着“绝不妥协”,身体却在现实面前一次次弯腰。
钱钟书最毒辣的一笔,是让所有人在围城里互相鄙视,又互相需要。方鸿渐骂李梅亭庸俗,自己却靠岳父的钱留学;赵辛楣笑方鸿渐虚伪,转身就攀附权贵往上爬。原来人性最大的笑话,是人人手里都攥着“双标”的通行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24223b89a665aafb6e8a00d0520911.jpg)
围城之外,还有围城
方鸿渐最终被困在三闾大学勾心斗角的泥潭里,困在孙柔嘉鸡零狗碎的婚姻里,困在一地鸡毛的中年危机里。但最可怕的不是围城,而是我们早已习惯了戴着面具生活——用清高掩饰无能,用婚姻掩盖孤独,用忙碌麻痹空虚。
《围城》问世80年,我们依然在重复同样的戏码,这本书掌心先后读了三遍原著,看了两遍陈道明主演的同名电视剧,感觉自己也活成了方鸿渐。
读书时想闯社会,工作了怀念校园;
单身时渴望婚姻,结婚了又想逃离;
在乡村向往都市,到了都市又念旧乡。
钱钟书早就看透了:人生处处是围城,而我们都是困在城门口的方鸿渐,既不敢破门而出,又不甘画地为牢,最终在欲望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钱先生的《围城》是不能这么读的。首先,《围城》缺乏小说应有的架构,从文学角度看,价值不高。其次,钱先生是学问大家,这样的人一般专心学术,不屑于写小说。那他为啥要写呢?因为钱钟老贤伉俪,当时在上海生活压抑、艰难。为了苦中求乐,钱老就当是给杨绛先生写情书,每天几百字,常常逗的发妻笑得直不起腰。为了逗闷子,有些事写的就夸张了,不符合艺术规律了。钱老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的人生观,有了这样的人生观,艰难困苦等闲看。记得刘再复(好象是八十年代中国作协主席)说过,他问钱先生做学问难还是做人难,钱说做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