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正躺在三亚的沙滩上晒太阳,脚丫子泡在温热的海水里,远处一群小孩举着水枪嬉闹,浪花拍岸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
突然,岸边救生员的哨声刺破天际:“快上来!有离岸流!”你眯着眼往海里一瞅:风平浪静,连个浪花都没有,心里嘀咕:“这不忽悠人嘛!”
可就在你犹豫的几秒钟,隔壁游泳的大哥突然像被隐形大手拽住,整个人“嗖”地漂向深海,连喊救命都来不及。

这不是什么电影特效,而是离岸流杀人的真实场景再现。它像海里的“抽水马桶拔塞子”,专挑毫无防备的游客下手。据统计,全球海滩溺水事件中八成都和它有关,美国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比飓风、龙卷风加起来还多。
青岛海水浴场曾有两名青年被卷入离岸流后溺亡,遗体找到时距离岸边足足三百米;福建漳州海滩发生过十一人集体被卷走的惨剧,最终只有六人生还。这玩意儿到底啥来头?为啥连专业游泳运动员都逃不过它的“魔爪”?

离岸流有个学名叫“裂流”,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招式,实际上它是海浪和沙滩“打配合”整出的致命陷阱。想象一下:海浪像一群赶集的,哗啦啦冲上岸,可退潮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全挤在沙滩和沙洲之间的“水池子”里。
这时候只要沙洲被冲开个口子,海水立马像拔了塞子的浴缸,“轰”地往外喷,速度比博尔特冲刺还快:每秒能飙到三米,比奥运会游泳冠军的手速还猛。

这水流窄得跟胡同似的,最宽不过十米,但威力大得吓人。海南万宁曾有个身高一米八的健身教练被卷走,救援队用摩托艇追了二十分钟才捞到人。
更绝的是,离岸流专玩“阴招”: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流汹涌。美国佛罗里达的救生员做过实验,往离岸流里倒染料,眨眼功夫一条黄线直插深海,周围海水却纹丝不动。

第一招:装老实人
离岸流最爱cosplay“安全区”。普吉岛发生过中国游客失踪案,监控显示遇难者原本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自拍,突然身体一歪,三十秒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专家勘测发现,那片海域看着清澈见底,实则藏着条“死亡通道”。

第二招:力大如牛
别看它体格小,拖拽力堪比拖拉机。科学测算显示,离岸流的冲击力相当于同时被五个壮汉扯腿。珠海有对情侣遇险,男生身高一米八五、常年健身,被卷走后连喊救命的力气都没了,最后靠抱着浮球才保住命。
第三招:神出鬼没
这货比渣男还善变,今天在沙滩东头作案,明天可能挪到西头。澳大利亚科学家跟踪发现,同一片海滩的离岸流位置每小时能漂移五十米。
更绝的是,它专挑人多时发难:韩国海云台海水浴场曾有八十万游客,结果一百四十三人被同时卷走。

洛杉矶海滩上演过惊魂一幕:一家五口被离岸流冲散,爸爸急得逆流猛游,结果越扑腾离岸越远;妈妈却淡定地平躺着横着游了二十米,逃出水流后轻松游回岸边。这套“螃蟹战术”正是专家力推的黄金法则。
第一步:别和龙王比力气
离岸流就像跑步机,你往前游一米,它能把你往后带三米。三亚某浴场有个东北大哥不信邪,非要和离岸流“硬刚”,结果游到抽筋,幸亏抓住路过桨板才捡回条命。记住:逆流游泳=自杀加速器!

第二步:学螃蟹横着走
离岸流通常只有几米到十几米宽,这时候得学《动物世界》里的螃蟹,沿着海岸线平行方向横游。大连星海公园事故中,十四岁男孩靠着这招,五分钟就逃出“死亡通道”。
第三步:该摇人时就摇人
珠海情侣遇险时,女生死死抱住跟屁虫浮球,男生拼命挥手喊“救命”,最终被无人机定位救起。记住:离岸流只拖人不沉底,只要你浮着就有希望。
大海可不是啥温柔的母亲,离岸流更不是闹着玩的“洗脚池”。下次去海边,记得先蹲下来观察:如果发现某片海域特别平静、颜色发暗,或者泡沫呈直线往外飘:赶紧撒丫子跑!毕竟命只有一条,别拿来赌海的脾气。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海气|科普】海洋中的隐形杀手——离岸流》;
澎湃新闻,《海边保命指南:看着很安全,一不留神人就没了》;
专栏,《海滩夺命离岸流,看着很安全,一不留神人就没了!》;
上海市海洋局,《防灾减灾宣传周丨海滩隐形杀手:离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