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写了《1945年,关外局势大乱,毛主席和刘少奇等人不断呼叫:林彪何在?》一文,讲的是:1945年10月30日,林彪出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当他抵达沈阳与东北局的彭真会合时,关外局势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首先,国民党的第十三军在31艘美国军舰的运载下已在秦皇岛登陆,汹涌袭向山海关。
而毛主席在前期安排出关的10兵马也已陆续到位。
但林彪在乘坐火车赶赴沈阳途中,接近于“光杆司令”,手上没有电台,毛主席和刘少奇都联系不上他,我10万兵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所幸,随着林彪和彭真会合在一起,并制定出第一期作战设想,军心总算稳定了下来。
11月3日,林彪专电毛主席,细化了第一期作战的预定方针,认为我军现阶段“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第一要务就是争取时间接收东北武器、装备训练部队,能做的,就是派出小部队袭击和骚扰登陆的顽军,大部队后撤,尽快建立地方政权,等站稳了脚跟,再与敌一决雌雄。
对此,毛主席在大方向上是持同意意见的,但他认为“派出小部队袭击和骚扰登陆的顽军”的收效接近于无,考虑再三,他在11月11日致电林彪,要求以李运昌、杨国夫两部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另外安排黄克诚、梁兴初两部从冷口、界岭口分路隐蔽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积极设置战场,等敌人进入到这一片地区,便实施反攻,分梯次作战,每次力争消灭敌人两三个师,从而达到在总数上歼灭敌人三个军,一举奠定独占东北的局势。
相对而言,刘少奇比毛主席乐观多了。
他认为,我华北根据地紧紧地控制着通往东北的主要交通干线,华东根据地也可以配合华北和东北的开展,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龟缩在重庆等大后方,根本无从染指东北。
所以,他向东北局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声称山海关大战是我军占领东北全境的“最后一战”的口号。
他甚至认为,我军只要在北宁路接连打几个胜仗,东北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实际情况却是:苏联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他们之间已有协定:苏军从日本人手中接收的东北大中城市,只能移交给国民党军;美国方面又不惜血本地出动军舰帮助国民党运输军队,并且给国民党提供清一式的美式装备。
严格地说,我们要抢占东北,其难度不亚于虎口夺食。
这不,11月13日,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也在美国军舰的运载下,顺利在秦皇岛登陆,配合第十三军向山海关进攻。
老覃在昨天写的《1945年,林彪赴山东遇险:随行人员被打散,刚满周岁的女儿险被丢》一文中说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部队来自全国各地,光用两条腿走路,全部经过了长途行军,到了东北,疲惫不堪,并且面临着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无枪支弹药的尴尬局面,难于抵挡武器精良、精神状态良好,且人数占优的国民党军队的攻击。
11月16日,山海关失守了。
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尚未能赶到毛主席指定的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
林彪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新编的三个旅投入到这一地区,按照毛主席说的,“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
别说这新编的三个旅完全没有经过整训,根本不能和梁兴初、黄克诚这两个师的战斗力相比,就算是梁兴初、黄克诚这两个师一同在该地区硬顶,也无法阻止敌人前进的脚步。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狞笑着,指挥十三军和五十二军沿着北宁线席卷而来,其身后还有几个军源源跟进。
林彪急得不行。
他在1938年误中阎锡山部的冷枪后,身体受损严重,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但是,战事紧急,什么都顾不上了。
他在11月19日离开沈阳,带着东北人民自治军参谋处兼情报处处长苏静、作战处处长李作鹏等人和电台,分乘两辆敞篷车前往辽西前线就近指挥。
越近前线,情况越糟,枪炮声终日不歇。
两个驾车的司机到了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在枪炮声的震慑下,借口解手,一起“尿遁”逃跑了。
一时间,找不到人来驾驶汽车,林彪只好骑马前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林彪虽然到了锦西前线,但兵就是那些兵,武器就是那些武器,他空有满腹韬略,也无从施展。
11月21日8时,他急电中央军委及东北局,连声诉苦,称“我部队参加作战者疲惫涣散,战斗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训练”,“武器弹药不足”,“衣鞋缺乏”,“自总部起各级缺乏地图”,“通信联络至今混乱”,提出了一个“根本意见”:“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按理说,林彪是一线指战员,反映的都是实情,中央和东北局就应该尊重他的意见。
但刘少奇和彭真还心心念念在想着控制中长路和大城市。
刘少奇甚至在11月22日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电报给林彪,要求他全力歼敌13军52军两个军。
他在电报中给林彪打气,说,“顽13军只有16000人,每连只有六七十人,且无斗志”,“52军虽情况不明,但孤军深入,军民不和,弹药不继”,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以全力坚决打击之,是能大部或全部加以消灭的”。
他还说,“蒋军困难很多,兵力不够分配,现在顶多只能调5个军入东北”,只要我们能消歼其2个军,就可以“决定大局”了。
林彪接到了刘少奇这份电报后,哭笑不得,在11月23日复电,豪情万丈地称“我决心在锦西高桥以西山地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然后虚张声势地说梁兴初、黄克诚部应该迅速到达江家屯地区附近一带,迅速恢复体力,控制大小虹螺山构筑据点,李运昌应该在高桥、锦西正面抗击和钳制敌人,杨国夫部应该在杨家掌子、毛家屯一带猛力出击,他说,“此战关系全国政治形势”,自己一定会“以最高度的积极勇敢,组织与进行这一战役”,但目前能做的,就是先企求部队“足衣、足睡、蓄养精力”,才有可能“猛冲敌人,向敌人肉搏”。
林彪一生沉默寡言,不擅言笑。
他这一封电报表面上是一本正经地向刘少奇作报告,实际上却是极尽诙谐搞笑之能事,大大地戏谑了刘少奇一番。
刘少奇这才如遭受到了当头棒喝,醒悟了过来,意识到了东北斗争的残酷性,同意将部队的大部主力撤至松花江北岸休整。
随后,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发给周恩来的电报上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建议把工作重点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事实上,就在林彪离开沈阳的那一天,苏军已经将中长路沿线及城市全部移交给了国民党。
11月26日,国民党军占领锦州、义县,夺取了辽西走廊,打开了进入东北的大门。
至此,我军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部控制东北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11月28日,毛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要求东北人民自治军到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
还是主席英明。
在军事指挥上林彪水平极高。
中央用林彪去东北是最好的人选
写这些没用的东西是博眼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