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石棉县希望小学的政府采购清单引发舆论震荡。该校在灾后恢复项目中采购的两台国产单反相机,中标单价高达 14050 元,而电商平台同型号商品标价仅 631 元,超过 22 倍的价差将教育采购体系推至风口浪尖。

采购清单的异常价格并非孤例。与相机共同招标的麦邦除颤仪 AED7000S,采购单价 29500 元,较市场价溢价 168%。面对公众质疑,学校、教育局与供应商的三方回应却未能解答核心问题。教育局仅以 "网传消息不实" 作为初步回应,供应商则称额外提供了两台 "符合需求" 的相机,但未出示补充协议或验收单据。这种模糊的应对方式,反而加剧了公众对采购透明度的疑虑。

争议焦点首先指向招标程序的合规性。根据《政府采购法》,公开招标应以满足需求为前提选择性价比最优产品。松典 DC201S 作为千元级入门相机,其性能参数显然难以支撑 1.4 万元的报价。供应商声称 "单独采购两台符合需求的高价相机",却未在原始合同中体现设备型号变更,这种操作是否符合采购流程规范值得深究。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国产相机领域,万元价位段本有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选择,采购决策依据成谜。

公众的合理怀疑需要实质证据消解。当教育经费涉及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时,每分钱都应经得起放大镜检验。涉事各方至今未公布完整的招标文件、比价记录和验收报告,使得价差解释缺乏说服力。供应商虽表示已向纪委汇报,但公众更期待看到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介入。毕竟在过往案例中,虚增设备报价、拆分合同条款等操作,常成为套取财政资金的隐蔽手段。

这场采购风波暴露出基层教育经费监管的薄弱环节。当采购需求制定、供应商筛选、验收评估等环节缺乏有效制衡,就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空间。面对公众质询,相关部门若仅以 "正在调查" 作为回应,不仅难以平息舆论,更会损伤政府公信力。唯有公开完整采购链条,接受社会监督,才能重建公众对教育资金使用的信心。毕竟,每一笔流向希望小学的善款,都承载着改善教育条件的殷切期盼,容不得半点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