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青衣
编辑|t
引言徐州被誉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一战定中原的决定性战役;国共双方从上到蒋委员长、毛主席,中到具体指挥的杜聿明、粟裕,下到战场的小兵、运输,无一不爆发出全部的力量。
而蒋校长更是喊出了那句红遍网络的“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作为国军指挥的杜聿明在蒋委员长微操指挥下,队友勾心斗角之下,还是唱出了一场“空城计”率军30万顺利撤出徐州。然而此举虽出乎粟裕大将的预料,却在蒋委员长的指挥协助下,正中粟裕大将下怀,被全军围困于陈官庄。

(杜聿明剧照)
一、救火大队长杜聿明对于解放战争,毛泽东主席有着清晰明确的判读,早在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就定下了基调:“解放战争慢不得”。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我东北野战军一举收复东北准备进关,与此同时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一场规模更大,定鼎中原的战役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淮海战役我党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共同组成淮海战役的中坚力量,更是确立了以“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粟裕”为中心的总前委,其中军事方面以粟裕大将为中心,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则不做过多具体指挥。

(淮海战役总前委塑像)
不同于我党的思路明确、分工明晰,国民党方面始终在为总指挥的人选和作战方案举棋不定。忠诚于蒋介石的人,能力不够;能力足够的人又得不到蒋介石的完全信任。就如白崇禧本来以答应大人总指挥,却又出尔反尔,龟缩武汉。
最终在各方势力均衡和综合考量之下,蒋介石不得已任命自己的亲信刘峙镇守徐州。对于这一人选,时任第七兵团司令官的黄百韬就很是不看好,更是称“徐州作为中原门户,即便不能派一员虎将镇守,最不济也应该给派只狗,没想到最后是一只猪来守。”

(粟裕剧照)
好在总指挥杜聿明还是能够在各方将领心中有一定的信任度,指挥调动能力。就这样刚刚为辽沈战役收尾的杜聿明走马上任淮海战役。
二、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得知是杜聿明担任国军的总指挥,粟裕大将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杜聿明这个人,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条件有利的仗,不能打条件不利的仗”。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我中原野战军主力7个纵队直扑徐州。国民党蒋介石的“福将”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沿铁路线摆出一字长蛇阵固守。

(蒋介石剧照)
岂不知战线拉的越长,则处处皆是漏洞。更何况国民党各部队之间山头、派系林立,想要快速支援更是难上加难。战役初期李弥兵团不顾黄百韬的求援,执意撤回徐州。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包围于碾庄地区。杜聿明严令孙元良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前往解救。然而在我军的阻击下,黄百韬兵团于11月22日被全歼。
80万对60万,上来就亏掉第七兵团10万人的国民党开始自乱阵脚。出于突出部位置的黄维兵团紧随其后,被我军围困于双堆集的地区。此时徐州东线已完全暴露;国民党各部退往徐州之路,也被我军全部切断。

(黄百韬剧照)
11月28日,忧心如焚的蒋介石在南京召集了一众将领,商讨如何解徐州之围。然而此时的徐州正如兵家所讲之死地,已无固守之必要。作为此时蒋介石最为信任的智囊,杜聿明称:从徐州将所属军队安全带出问题不大。
三、唱出“空城计”的杜聿明早在淮海战役之初,杜聿明就觉得为官太过清廉的郭汝瑰可能是我党间谍,奈何被蒋介石一句“国民党就没有清官吗?”所怼回。
此次杜聿明的撤退计划特意避过了郭汝瑰。杜聿明此次的撤退计划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空城计”,差点骗过了所有人。

(杜聿明剧照)
为了保证撤退的突然性和掩护撤退的真实方向,杜聿明命令各部队在30日白天大举进攻,在30日夜间收拾干粮,沿津浦铁路快速撤退。因为我军的补给能力有限,大规模进攻都是有时间间隔的,杜聿明此次行动就是严卡自己以为的我军攻击间隙。
此时,中央军委给淮海总前委发来电报称:杜聿明可能会弃守徐州,率军撤往两淮或武汉方向。而粟裕的大将基于对杜聿明领军习惯的判断和自身的判断,觉得杜聿明可能选择津浦铁路南下这条线路。且杜聿明一旦南下和黄维汇合,淮海战役的复杂性则会成倍上升。
毕竟,此时的我军后期和攻坚能力还是相对缺乏。

(电影大决战剧照)
就是粟裕大将犹豫之时,中央军委又转发了来自内线郭汝瑰的消息,称:杜聿明率军撤往两淮或武汉方向的可能性最大,要据此布防。
此时,压力来到了粟裕大将这边;一边是军委和内线的判断,一边是自身的判断。这要选错了,可是真正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将会有无数的士兵牺牲,解放战争的进程也会被直接打乱。
11月30日,粟裕大将还是下达了防止杜聿明集团逃亡两淮的命令,毕竟江南可谓是国民党的大本营。11月31日,粟裕接到汇报:徐州已空无一人。此时,军委也再次下达了防止敌军逃亡两淮的命令。

(大决战杜聿明剧照)
军情千钧一发,是到了下决断的时候了。为将者,要有自己清醒的判断;粟裕大将临机立断:将西南方向待命的7个纵队,加上抽回来的4个纵队,全力沿津浦铁路围追堵截杜聿明集团。
然而此时的杜聿明已出发将近两天了,能不能追上就看天意了。
不过冥冥中自由天意,杜聿明先是在手下建议下休整半天;又在“大队长蒋介石”空投的手信要求下转向黄维。
先后耽误一天多时间的杜聿明30万人,被中野华野包围在陈官庄地区。至此淮海战役大局已定,杜聿明也于几天后被我军俘虏。

(粟裕照片)
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原归属的定鼎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我军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以粟裕大将为代表的将领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而国民党方面各派系勾心斗角,虽然杜聿明有着一定的正确指挥能力,却在各种微操下晕头转向;哪怕有着80万对60万的优势,还是输掉了战役。
参考资料:郭汝瑰.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统帅部的争吵与决策[J].文史精华,1997,(04):42-48.
于慧铎.粟裕与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的较量[J].党史博览,2021,(08):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