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率领的粤系在参加蒋桂战争中,让蒋介石深知陈济棠用兵如神,对他十分倚重与器重。在三拜桂系之后,陈济棠彻底取代粤系老军阀李济深,独自拿到广东军政大权,被当时的诗人称之为当地的“南天王”。
1934年10月,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多次围剿,红军大部队连夜进行战略大转移,为此我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当时的国民党的元老看来,围剿是志在必得,甚至一度准备了庆功宴。
面对围剿命令,陈济棠:“只围不打,开门送客”而如今围剿中央红军在即,蒋介石认为正是一箭双雕的好机会。对于蒋介石小心思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对此陈济棠心里是一清二楚,虽然他也是围剿积极分子,但是最大的威胁却是虎视眈眈的自己人。
对于蒋介石传达下来的围剿命令,陈济棠心里自然是100个不愿意,但以陈济棠当时实力,在当时还不足以与蒋介石公开的叫板,就在陈济棠焦头烂额之际,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即是“只围不打,开门送客”。陈济棠听完身边人的建议之后,让他一拍大腿,为何不能开门送客呢?
他立刻提笔给我军写绝密信,然后由心腹通过可靠的人脉辗转到了周恩来手上,传达了与我军友好的态度。好巧不巧,这封信第一时间送到了周恩来手中,对于我军危急存亡之际,极具政治嗅觉的周恩来此时也正把目光放在陈济棠身上。
陈济棠对周恩来表达出,不想让蒋介石趁虚入广东。表达出想与我军私下合作,周恩来将此情况与李德、博古一说,二人却不以为然,与军阀合作,那岂不是天方夜谭?周恩来却不这么认为。
周恩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周恩来深知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军阀之间看似联系紧密,实则暗流涌动,因利而聚,利即则散。用这句话来形容蒋介石与各路军阀再恰当不过。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有时候敌人的敌人暂时也可以作为朋友。
此时的周恩来展现出极强的外交天赋。在与朱老总商讨与权衡利弊,商定借道广东的方案之后,他派出粤赣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汉莲作为我军代表,前往江西省旬吴县罗塘镇,与陈济棠方面代表进行了秘密会面。
为了避免被人看出来,两人出门都换上西装,都戴上墨镜,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用他们的话,此行是要商人要去谈成一柄大生意。会谈之前,周恩来早就猜穿了陈济棠的小心思。并且坦诚的交代清楚了我方底线,不会对粤军造成影响。
何长空与潘汉年的谈判进展得异常顺利,双方最终达成了五项协议。协议很快就达成了,这派与周恩来、朱德的最初设想可谓是相差无几。谈判刚刚结束,周恩来的电报就打过来了,你喂的鸽子飞了,和长工不动声色,这正是他们出发之前商量好的暗语。中央对谈判结果非常满意,是时候全身而退。
1934年10月,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中央红军踏上了悲壮的长征之路,与充当先锋的陈济棠军队如期而遇。双方按照秘密协议,在红军渡过于都河需要突围转移时,陈济棠直接让属下给我军让出了一条宽40华里的通道,我军大部队趁着这个空隙,很快的就安然通过。最终我军在陈济棠部队底下擦肩而过,无数粤军欢送着我军远去。
陈济棠作为军阀,一直以来都是以利益为先,让我军能够不血刃瓦解了三道封锁线,让蒋介石精心设置的围剿计划一次次的落空,他也意识到是自己人出了问题,当即下发了一道问责电报。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晏道将陈济堂面对红军的表现。总结出了12个大字,变成了“敲往式的阻击,送行式的追击”。
结尾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次命密谈判,不仅充分地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矛盾,也是周恩来外交艺术的一次小试牛刀,他对各方局势的精确分析和对人性的巧妙把握。可谓是让人望尘莫及。
在那段风雨飘摇、逐浪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我党领导人从不放过任何契机,才能每每在绝境中迎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