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万岁军”的30多门榴弹炮,都是啥炮?

甲骨堂 2024-11-04 15:02:56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志愿军最早出战的部队是第13兵团所辖各军,诸如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等,都是我军中的精锐之师,是主力中的主力。

当时因为还没有苏联武器,所以各军都是在原先装备基础上的加强;因为本质上还是“万国造”,武器口径、型号比较杂乱,所以也以建制部队为单位,尽可能调换武器,尽量追求口径与型号的统一,便于作战和后勤保障。

不过咱们要是看最开始各军的武器统计,就会发现其中的“大炮”并不算多,尤其在军一级的直属炮兵似乎是缺失的。

比如按照当时规定的火炮配备情况,连级配六零炮、营级配81/82毫米迫击炮、团级配九二式步兵炮和大口径迫击炮、师级配山炮。

而到了军级,就只有一个火箭炮营了,而且配备的还是当时国产的6管火箭炮,数量也只有9门。

那么野炮,甚至榴弹炮呢?

要知道野榴炮在当时的我军中还是稀罕装备,不过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并不少,不至于主力军出战也缺少这类火炮吧?

而且第13兵团是四野部队,早在东北作战后期各主力纵队就编制了炮兵团,有野榴炮可用,怎么到后来反而没有炮了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大军南下后对炮兵进行了统一管理,各军炮团脱离原建制,归属到了独立炮兵部队。

以第38军炮兵团为例,后来授予炮兵第46团番号,收归第13兵团直辖;不久之后炮兵第8师成立,炮兵第46团又转隶于炮兵第8师。

所以,到志愿军入朝作战前,第38军的编制表上是没有炮兵团的。

但是主力军作战怎么可以没有野榴炮团呢?

因此当时又规定,作战时可以从野战炮兵师中划拨骡马驮载的野榴炮团配属给主力军。

而炮兵第8师就是当时出战的志愿军三个炮兵师之一,由于历史关系便将炮兵第46团配属给了第38军,可以说是回老家了。

不过这个炮兵团当时装备的火炮比较特殊,在当时志愿军的实力统计中称为是“三七改七五榴弹炮”,装备数量为32门。

这又是一种什么炮呢?

毕竟从名称上看,它既非美式炮,也非日式炮,也不像国造炮。

其实什么都不太像那就对了,因为这种榴弹炮还真就是“拼凑”改装的产物。

当然,最开始改装这种榴弹炮的还不是我军,因为咱们装备的这种炮大部分都是缴获自东北国民党军的。

东北国民党军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大多是美械、半美械军,所配的火炮最开始大都是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和75毫米山炮。

不过在1947年的几次战役中,东北国民党军损失惨重,丢了93门山炮、8门野炮和13门榴弹炮。

这些火炮损失后,又难补充得上,因为当时国民党军不止东北战场缺炮,别的战区也是一样。

因此到1948年初时,就出现了一些部队用步兵炮来代替山炮凑数的情况;至于说野、榴炮,那就更补充不上了。

不过当时国民党军有一批加拿大造的57毫米战防炮,当时国军觉得战防炮实战中没得可打,所以觉得用处不大;但它又想可不可以将其改造下,使之充当军、师级的火炮。

于是沈阳的第90兵工厂便以57毫米战防炮为基础进行改造,改为7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因为当时是1948年初,所以就叫三七式改75毫米榴弹炮;改造完成后,使用的弹药就是日式三八式野炮弹,因为这种炮弹当时国民党军有很多。

据第90兵工厂的史料,当时对这种改造炮的评价为:既增加威力,运动亦较方便,且仰角可增至40度,射程可达8000米;在产量方面,改造能力为每月20到24门。

不过这个产量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因为这种炮改造成功就已经到了1948年后了,实际生产的时间并不长,估计在国民党军手里只改造了60门左右。

有说法称,这种炮可能在辽沈战役时还没有正式使用,都在兵工厂内。

不过参照辽西之战的榴弹炮缴获情况,当时总计96门榴弹炮里,不可能都是155毫米、150毫米、105毫米者,因为这几种口径的榴弹炮数据比较明确,它凑不出来那么多,所以在廖耀湘兵团里,大概率应该就是有这种炮的。

另外在沈阳解放后,兵工厂里肯定也有一部分装备好但还没来得及配备的炮。

而据我军接收兵工厂后的生产统计,此后到1949年上半年,咱们还继续生产了11门这种炮。

缴获、接收,加上再生产,这些火炮如果全能使用的话,大致可以装备两个满编的炮兵团。

上面咱们提到的炮兵第46团,最开始的装备其实也不是这种榴弹炮,很可能是在后续的某个时间段统一换装了这种炮。

所以到志愿军入朝初期作战时的装备统计中,就显示当时第38军其实是有32门“三七改七五榴弹炮”的。

这种火炮因为比较特殊,在当时的志愿军中是独一份的存在,我们在研究历史史料时,还是应当注意下的。

6 阅读:869

甲骨堂

简介: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