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奥暗示乌克兰必须放弃收复失地以推动与俄罗斯的和平谈判,和平的代价就是置身其中小国的牺牲

老高峰云 2025-03-12 09:42:45

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近日暗示,乌克兰必须放弃收复失地以推动与俄罗斯的和平谈判。这位高级官员周一在《纽约时报》披露了这一表态,此前一天,美乌代表团即将在沙特阿拉伯举行会谈。

多名匿名美国官员此前已透露,华盛顿期望基辅避免提出“ maximalist territorial demands”(极端领土诉求)。卢比奥表示:“显然,乌克兰在合理时间内很难将俄军完全驱逐至2014年时的边界线。”“双方必须做好付出艰难代价的准备——正如俄罗斯也需如此——否则冲突将无法结束,或至少无法以某种形式暂停。我认为双方必须意识到,此问题无军事解决之道。”

2014年,克里米亚在西方支持的基辅政变后公投脱离乌克兰并入俄罗斯,随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宣布独立。2022年冲突升级后,上述两地以及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举行公投加入俄罗斯,莫斯科目前承认其为领土。基辅坚称对所有前乌克兰领土拥有主权,指控公投系“虚假程序”,而俄罗斯则强调这些地区地位“不可谈判”。

《金融时报》周日报道称,基辅计划在沙特提交部分停火提议,涵盖远程无人机和导弹打击以及黑海作战行动的暂停,旨在说服华盛顿解除对情报共享与武器交付的冻结。但俄方多次重申,仅接受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解决冲突根源问题。

乌克兰危机已三年有余,这场看似地区性的冲突正悄然重塑全球权力版图。卢比奥公开暗示乌克兰需放弃领土诉求以换取和平谈判,其话语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美俄在欧亚大陆的角力,更揭示了冷战后欧洲安全秩序的彻底崩塌与全球战略格局的深度重构。这场危机的核心矛盾在于:一个宣称维护“民主价值观”的超级大国,与另一个以“安全需求”为由挑战现行国际秩序的大国之间的对抗,而夹在两者之间的欧洲,则被迫在生存与自主之间寻找平衡点。

卢比奥的言论标志着美国对乌政策立场的重大转向。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华盛顿始终将“领土完整”作为支持乌克兰的核心原则,甚至通过《租借法案》向

基辅提供超百亿美元军事援助。然而,随着战场形势的胶着与国内政治压力的上升,美国开始显露出战略收缩的迹象。其背后的逻辑在于:乌克兰领土争端早已超越单纯的主权问题,成为美俄争夺欧亚主导权的战略棋盘。

对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与顿巴斯地区的控制不仅是地缘安全的需要,更是其重建“多极世界”秩序的关键支点。通过吞并这些区域,莫斯科不仅消除了北约东扩的直接威胁,更试图以“保护说俄语群体”之名重塑欧亚国家的亲俄阵营。而美国则将乌克兰视为抵御俄罗斯扩张的“前沿堡垒”,其军事援助的本质是对冷战遗产的路径依赖——通过扶持代理人国家消耗对手国力,同时巩固自身在全球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俄双方的博弈均包裹着意识形态外衣。美国将冲突描绘为“民主对抗专制”,试图动员西方盟友共同制裁俄罗斯。俄罗斯则以“反殖民主义”叙事反击,指责北约干涉他国内政。这种意识形态对抗使得乌克兰领土问题被符号化,真实的战略利益计算往往被情绪化的舆论叙事所掩盖。例如,卢比奥虽强调“军事解决无望”,却未提及美国自身在中东等地制造的无数领土争端,其双重标准暴露了霸权逻辑的虚伪性。

乌克兰危机彻底撕破了美俄关系的最后面具。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两国虽因叙利亚问题短暂合作,但乌克兰问题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美国政府拒绝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并通过经济制裁与军事援助强化对乌支持,而普京则将北约东扩视为“生存威胁”,不惜以核威慑手段警告西方。这种对抗已从传统地缘政治竞争升级为制度性对抗。

当前的美俄互动呈现出三个新特征。其一,战略欺骗常态化。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对话渠道(如沙特调解尝试),实则各自暗中准备摊牌。俄罗斯通过“特别军事行动”模糊战争性质,美国则通过情报泄露与舆论战削弱俄方合法性。其二,核威慑成为新常态。普京多次发出“使用核武器”的警告,而北约成员国不得不重新评估“三叉戟”体系的威慑有效性。其三,第三方争夺白热化。印度、土耳其等国在美俄间摇摆,试图通过“战略自主”获取最大政治经济利益,全球南方国家则普遍对这场“新冷战”持警惕态度。

乌克兰危机给欧洲带来的不仅是安全威胁,更是身份认同的危机。曾被视为“美国后院”的欧洲,如今被迫在美俄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法德等传统大国试图推动“欧洲战略自主”,通过《欧洲政治共同体》等机制减少对美依赖,但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这种努力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德国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50亿欧元军事援助,却又因能源价格飙升国内抗议不断。

欧洲的困境本质上是冷战结束后结构性矛盾的爆发。一方面,欧元区经济一体化削弱了国家间军事联合的意愿;另一方面,北约东扩又将欧洲拖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更严重的是,欧洲在安全问题上长期依附美国,导致其外交政策缺乏独立性。当美国国务卿暗示乌克兰需让步时,欧洲只能选择被动跟随,这种“战略附庸”地位使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持续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东欧国家因历史记忆更倾向于强硬立场,而南欧国家则担忧经济崩溃。这种分裂在欧盟对俄制裁政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波兰等国坚持全面禁运,而希腊、意大利则要求保留能源合作空间。未来,欧洲若不能弥合内部分歧,很可能在美俄博弈中被进一步边缘化。

乌克兰危机正在催生一种新型国际秩序:既非单极霸权,也非两极对峙,而是“多层嵌套”的权力结构。美国仍保持着军事与科技优势,但其全球影响力因“过度扩张”而衰退;俄罗斯虽受制裁重创,但在欧亚大陆仍具地缘政治杠杆作用;中国则通过“全球安全倡议”等主张,试图在美俄之外构建第三条道路。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挑战着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规则失效”与“权力真空”并存。联合国安理会常陷入瘫痪,WTO改革停滞不前,气候合作等全球议题因大国对抗受阻。更具危险性的是,军事集团化趋势加剧。这种“集团政治”正将世界推向“新冷战”边缘,地区冲突的溢出效应显著增加。

未来的国际秩序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美俄关系的走向、欧洲的自主能力、以及新兴大国的战略选择。如果美俄达成某种“势力均衡”协议,欧洲或可恢复相对稳定;若对抗持续升级,全球可能陷入“冷和平”状态,局部热战频发;而新兴大国的战略博弈,则将决定多极化进程的方向。无论如何,旧有的国际秩序已一去不复返,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

乌克兰领土问题绝非简单的“收复失地”之争,而是全球权力格局变革的缩影。当美国国务卿暗示基辅需要妥协时,其本质是霸权国在实力相对下降背景下的一次战略性退守;俄罗斯的强硬姿态则是大国尊严与生存焦虑的双重反应;而欧洲的挣扎,则暴露了后霸权时代中等强国的集体困境。这场危机的最终解决,不可能通过军事手段或单边施压实现,唯有建立基于平等、尊重主权的新型国际关系体系,才能为人类和平发展开辟道路。然而,在霸权思维仍主导国际政治的今天,这一理想或许仍需漫长的探索与斗争。

0 阅读:2

老高峰云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