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村民从山中挖出多个藏有白骨的铁桶,经检测生前年龄仅有20岁

同巍聊历史 2024-04-20 06:10:40

2017年,在抬头不见天日的密林之中,云南省乌木村的几位村民围着一个勉强能看出形状的铁桶陷入沉思。

他们到深山中本来是兴冲冲采草药的,谁曾想竟然意外地挖出这个东西。

虽然从山里挖出一些其他东西对他们来说,早就不足为奇,但这种后背发凉的感觉不禁让众人心生退意。

大家纠结良久,最终,好奇心战胜恐惧。

谁料,当众人打开后,一股阴森的气息顿时弥漫在众人身前。

因为,桶内竟然是一堆白骨,这可吓坏了村民们。

怎么会有人死前被困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难道是恶性的人为案件?

众人赶忙报了警,然而经专家检测,每一只汽油桶里的尸骸都来自数名男性,而且生前年龄都在20岁左右。

如此一来,这些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为何在死后尸身被装在汽油桶里?

然而,当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刻,在场众人却集体沉默,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深埋75年的无名英雄

话说这一天,乌木村的村民们望着阴沉沉的天空叹了口气。

由于这里交通并不方便,村民们除了日常农作外,还通过上山采药的方式补贴家用。

奈何天公不作美,连日的暴雨让往常的采药活动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大家只有采药这一条额外的收入来源,断的时间久了,家人就有可能饿肚子。

有经验的老人提出,等太阳出来,可以到远处的山上去碰碰运气,说不定会有所收获。

为了填补这几天的收入,几位村民当即决定前往远处的大山,寻找更加名贵的药材。

说来运气不错,他们一路上都很顺利,也成功地挖到一些珍贵的药材。

直到一声呼喊打破了山林中的寂静。

“怎么了!”

大家很快向声音中心围了过来,只见其中一位村民正一脸惊奇地看着面前挖了一半的铁皮桶,手里还拿着一把铁锹。

在众人的合力下,这个破损不堪的铁桶终于露出了真容。

感受到铁桶的重量后,村民们不禁好奇这个埋在地下这么久的生锈铁桶里到底装了什么?

有人猜测会不会挖到宝了,也有人觉得这东西不干净,最好不要打开。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半天也没个结果,一个胆大的村民主动提出:“怕什么,打开就知道是什么东西。”

铁桶早在土里被腐蚀得不成样子,村民们很轻松就打开了,大家探头一看,顿时被吓得跌坐在一旁。

一堆白骨从桶中滚了出来。

那堆白骨吓坏了村民们,在有草药的地方挖出死人,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他们急忙下山将此事报告给村干部,很快周边县里的民警就赶来封锁了现场。

调查的过程十分漫长,正当大家对此事逐渐忘却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个更惊心动魄的消息。

调查组竟然在山上发现了几十个这样来历不明,且装着白骨的铁桶。

中国远征军

专家在对这些白骨进行检验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死者的平均年龄大约在20岁。

而装着白骨的铁桶是汽油桶,只不过埋在土里的时间太久了,不论是味道还是模样早已看不出一点痕迹。

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白骨的身份,当地联合多方专家一起对现场进行了一次更为细致的挖掘。

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以及专家发现的现场文物,最终确定了这批尸骸的生前身份:

中国远征军。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开始大举进攻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如果日本能够拿下缅甸,这对占据印度的英国来说,战况将会变得非常棘手。

对于美国来说,一旦滇缅公路被日方切断,中国将无法继续接收援华物资,日本如果少了中国抗战力量的牵制,极有可能会将主力对准东南亚、南亚、澳洲等英美殖民地。

彼时,滇缅公路可谓是我国极具战略性的“交通大动脉”,容不得一点闪失。

时间紧急,三方很快签订了《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以及《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

就这样,第一批由戴安澜率领的远征军先头部队200师开往滇缅边界。

原本,这批部队是为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但英军并不信任我军,一直在阻挠我军进入缅甸共同作战。

直到英军溃败,才匆忙地把主战场丢给我军。

面对日军猛烈的攻势,戴安澜师长来不及考虑太多,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战场中。

坚守同古 被迫撤退

戴安澜接收到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同英军一起死守同古。

同古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贯通南北,交通要道,因此也成为日本侵占的猛攻对象。

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刚到达同古,就同日军打了一场硬仗。

戴安澜瞅准时机,趁日军忙于进攻而侧翼兵力薄弱之时,立刻命令步骑兵向日军侧翼进行突攻。

日军刚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等到他们急于反攻防守的时候,局势已经不能挽回。

200师专门看准日军的重型武器进行轰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敌人数辆坦克、装甲车,日军被迫回撤,守卫同古的英军暂时有了喘息的机会。

戴安澜师长

远征军刚与英军汇合不久,日军来势汹汹,再次发起猛烈的进攻。

很快,戴安澜就发现日军已经切断我军与后方的联系,同古守军目前陷入三面包围的状态。

他当即下令战士们烧掉古城附近的林木,同时在城内抓紧修筑防御工事,为长期作战做好准备。

但消耗战对物资以及军事实力要求非常高,而早期远征军的武器装备仍然落后,连续几日激烈的作战让我军有些力不从心。

日军见有望拿下同古,表面上继续集中兵力攻打我军,暗地里却派出兵力向北推进,企图以四面包围之势逼死我军。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察觉到日军的意图后,立刻下令新编22师前往增援。

城中的战士们在得知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精神大振。

今晚,是他们坚守同古的第12天,弹尽粮绝,就算用这一身硬骨头与敌军背水一战,也要死守同古,等待援军。

“如果我死了,副师长顶上,副师长死了,参谋长顶上,就算战死到最后一人,也不能退一步!”

奈何日军攻势太猛,新22师在碰上日军后也吃了不少苦,看来这城是守不住了。

杜聿明果断下令,200师即刻向北撤离同英军会师,由新22师进行掩护,保全力量。

等他们长途跋涉到达指定地点后,不战而逃的英军早就没影了,只剩下丧心病狂的日军。

狭路相逢勇者胜,英军能退,中国远征军不能退。

戴安澜立刻组织战士们进行反击,但撤往河对面的桥却被英军炸毁了,战士们只能从河中撤退,鲜血染红了河面。

所幸,戴安澜率领剩余的战士们顺利逃脱了日军的追击,加入了新的战场。

回国之路 烈士长眠

然而,由于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日军又在后方虎视眈眈,别无他法,只能被迫撤退。

杜聿明所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带领战士们尽快突破日军的追围,返回国内。

看着眼前的地图,他陷入了沉思,前有狼后有虎,只能硬着头皮拼一把。

他指了指地图上的胡康河谷方向,“从这撤退。”

飞机上的中国远征军士兵

从胡康河谷往北之处被称为野人山,就连当地人谈到此地都是一脸惊恐,不敢涉足。

不仅因为山上住有大量的野人,而且这片原始森林未经开发,瘴疠横行,自然环境恶劣,十分凶险。

此次撤退时间紧急,一切从简。

带来的干粮吃完了,士兵们便主动在密林中寻找能吃的树皮、草根。

但此地有毒性的东西太多了,很多士兵分辨不出来,加上用来急救的药品实在缺乏,不少士兵都因中毒倒在了路上。

杜聿明发现这个情况后,严禁士兵随意吃林中的东西,他下令先将行军的战马杀掉以解燃眉之急。

但他也深知,战马终究维持不了很长时间,最关键的是如何得到外界的物资投放。

刚开始翻越野人山的时候,战士们回家的情绪还是高昂的,但随着身边战友们一个个地倒下,这支回家的队伍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绝望。

起初是正值雨季,突发的山洪不仅会降低行军的速度,还会让战士们突然间没了踪影,让人心惊胆战。

这些困难都能克服,但是传染病的快速传播却让人束手无策。

战士们长期处在一个水土不服且高温潮湿的环境里,免疫力下降,一旦因蚊虫叮咬等情况染上病,很快就会在队伍里传播开来。

当时的条件根本处理不了这种情况,大家只能尽可能地分散开来。

受传染病折磨的战士,刚开始还有求生的欲望,会由另外两名战士抬着担架走,但时间一久,这名战士就会逐渐走在队伍的末端,直到大家再也看不到他。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没有人阻拦。

看着战士们选择放弃自己,杜聿明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

他只能强迫自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吸引外界的注意上,但自己也感染了。

杜聿明曾多次要求战士们放下自己,但没有人放弃。

抬着他的一名战士哽咽道:“军长,您是我们所有人的主心骨!”

杜聿明闻着后边传来的汽油燃烧的味道,红了眼眶,那是掉队的战士们为保全自己尊严所做的最后努力。

他不忍战士们的尸骸就此埋没在这无边密林中,只能暂时将汽油桶充当战士们的临时坟墓埋了起来。

因为他坚信,日后一定能带所有的战士们回家。

幸运的是,在快要超出人体极限的时候,一架美军的侦察机发现了他们,并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药品。

在侦察机的指引下,战士们顺利地走出了野人山,但伤亡过半,同行的几百名女兵,走出来的只有一名,让人心痛不已。

结语

找到英雄们的尸骸永远不是第一步,却是最关键的一步。

如何确认英雄们的名字,寻找他们的后代,后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随着乌木村发现远征军墓地一事的逐渐发酵,且在社会上早就存在着一批在深山中寻找远征军遗骸的志愿者。

云南的施甸县也不例外。

远征军伤亡惨重

志愿者熟知远征军的历史,立志一定要带英雄们回家,不能让他们埋没在历史的灰尘中。

大家怀着无比敬畏的心,甚至有比文物挖掘更加细心的耐心,一点点取出了烈士们的遗骸。

在众人眼中,眼前并不是一具冰冷的尸骨,而是饱含热血、为国家牺牲一切,一定要送他们回家的英雄。

我们能为英雄们做的事太少了,但也太多了。

即使村民们没有意外发现这些汽油桶,相信凭借着志愿者甚至所有人的努力,这些烈士们的遗骸终究会被世人熟知与铭记。

毕竟,一直会有一批人记得这段历史,记得这些远征军英雄们的奉献,传承不息,英魂不朽。

-END-

【文|祁䄂】

【编辑|长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