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加速了人们使用AI的进程,重塑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但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任何可以被AI取代的工作,都将失去价值。
所以,我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是AI生成的泛泛之谈,一定要有独到思考和个人洞见。我并不是说自己能比AI知识渊博、文辞华美。我想,对于所有关注我的读者朋友们,我最大的价值,是对于“学习本质”的深度思考。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你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有多深,你在这件事上的竞争力有多强。以后,那些只是卖弄辞藻、罗列故事、煽动情绪的文章,都将失去意义。因为那些写作技巧,任何人都比不过AI。所以,我绝不会沦为AI的复读机。我必须能够“给读者提供增量认知”。AI可以轻松生成海量信息,对多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人类会陷入更加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更难发现事物的本质。比如,我问AI一个简单的问题:“to do和doing的区别”。我发现AI的回答大而全,只是很多信息的罗列,看似全面,但并不精准直接,与市面上的很多语法书如出一辙。我当然可以通过多轮提问,不断优化回答,但这必然又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这个对比,我发现《最简版英语语法》课程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大家都在追求“大而全”,只有我关注“少而精”。信息越多,对于信息的筛选、识别、理解、内化,就变得更加重要。而判断的关键,还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工具本身不是竞争力,会用工具的人才有竞争力!我既没有把AI当作洪水猛兽,也没有向AI俯首称臣,而是效仿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智慧,拓展思考的边界,挖掘事物的本质。我拒绝成为AI的“投影”,无论多好看,那也不是我。就像所有的知识都在互联网上,但你记不住、不理解、学不会,就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能够搜索到或者由AI生成的信息,就不会有含金量。在AI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才是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