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少自学方法一切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学习的主体,是你!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头脑中的知识,AI生成的知识,都不是你的知识。只有把知识穿过身体,让它们长在你的头脑中,那些知识才真正属于你。决定学习效果的根本,是你有没有自学的方法?坐在同样的教室,用同样的教材,听同样的老师讲课,有方法的学生就比没有方法的学生学得更快、记得更牢、理解更深。为什么我强调靠方法而不是靠智商?哪怕是考入清北的学霸,如果不动笔,口算985×211也会觉得难;而任何一个学过竖式乘法的三年级小学生,只要动笔就能轻松算出来。方法能够帮助你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让你在智商和勤奋都不突出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巨大的领先优势。方法就是工具,善于使用工具的学生,和赤手空拳的学生,注定有不同的命运。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主动去学习“学习的方法”。2缺少问题意识面对海量知识,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他们认为深度理解很费时间,不如直接背公式、背定义、背套路,见到题目只知道生搬硬套。缺少刨根问底的精神,不愿意探求背后的道理,这是很多学生即便很努力学习,成绩仍旧没有起色的重要原因。现在中高考出题越来越灵活,靠刷题、靠堆量、靠套公式、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越来越不适用了。尤其很多考试经常出现新定义题目或者创新题,如果你缺乏基本的思考能力,一定会束手无策。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就是每次学到一个新概念时,都要问自己“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实际应用?”、“它和我过去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你的问题越多,你的进步越快。你不一定能想出答案,但这并不重要,因为答案有的是,就怕你问不出问题。如果你还不习惯主动提出问题,那就要高度重视考后复盘和错题分析。考试不是学习的结束,是真正学习的开始。从错误中学习,是最高效的学习。针对自己的错题和丢分,多问几个问什么,追问错题背后的根本原因,这会帮助你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考试策略,能够帮助你下一次考得更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你鸵鸟政策,出现问题之后还避之不及、视而不见,那你的成绩永远不会提高。3缺少判断能力2023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知道做到》。书中解释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却做不到?从知道,到做到,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最大的障碍是三条:信息过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书本里的知识,互联网的知识,无穷无尽,为什么很多人啥也学不会?首先因为信息太多了。信息过载,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吸收能力。当你面临海量信息时,更可能是茫然无措,无法抓住重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课程,不同的学生消化吸收的效果不同。知识都一样,但是每个人的认知不同,他能够看到的重点不一样。对学霸来说趁手的工具,在学渣眼中可能是没用的负担。归根结底,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对于知识吸收的速度和效果。怎样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一是不要固执己见。不服高人有罪。不懂就问不丢脸,不懂装懂才会丢大脸;二是多看书学习。多看一些提升自己认知和思维的书籍,提升眼界和格局;三是多总结反思。人非生而知之者,都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的。犯错不可怕,犯错之后,及时吸收经验教训,改正缺点和毛病,就会越来越好。
归根结底,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需要好的心态和学习态度。
只有具备成长型心态的学生,才能越学越好,越来越聪明。
4
知识不稀缺,缺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缺能力更严重的,是缺好的心态。
知识是免费的,但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因为认知很贵,方法很贵,能力很贵。如果你缺的很多,至少要知道从现在开始,训练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
从提问题开始,从学方法开始,从正视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