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近几年,欧盟对科技行业的监管堪称「重拳出击」。
尤其是近两年,欧盟的一系列新规,直接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
简单总结起来,一共有「三把火」。
首先第一把火,是「USB-C 统一大业」。
2024 年秋季起,欧盟规定所有在售电子设备(包括 iPhone、AirPods 等)必须采用 USB-C 接口。
这一政策,逼得苹果在 iPhone 15 系列上全系换装 C 口。
至此,苹果的 Lightning 接口正式成为历史,用户终于不用再为「找线」发愁。
(图源苹果官网)
第二把火,是应用商店「拆墙」。
根据《数字市场法案》(DMA),苹果需向第三方开放 iOS 生态。
换句话说,就是允许用户通过非 App Store 渠道下载应用(侧载)、支持第三方支付系统。
这项政策,逼得 iOS 17.4 系统史无前例支持应用侧载、开放第三方支付。
至于第三把火就更狠了。
欧盟要求苹果在 2025 年底前,向第三方开放 9 项 iOS 独占功能。
包括允许第三方设备(如智能手表、耳机等)接入、第三方智能手表可直接显示和交互 iPhone 通知。
允许第三方设备持续获取 iPhone 的新闻、天气等实时信息。
(图源新浪财经)
以及简化第三方设备与 iPhone 的初始设置流程,无需下载对应 App。
此外,还有开放 NFC 芯片权限和 Siri 底层接口、WiFi 自动连接、确保第三方设备能稳定连接并同步 iPhone 数据等。
而除此之外,欧盟在手机电池方面动作也不少。
去年,欧盟通过法案要求手机、平板等设备「允许用户轻松更换电池」。
这项新规,直指苹果的「胶水电池」设计。
虽然具体实施细节尚未落地,但显然,欧盟的终极目标是让手机回归十多年前的状态。
即可拆后盖、换电池,做到环保与用户权益双赢。
而就在最近,欧盟的监管铁拳再度挥向了电池寿命与能效标签。
新规规定,自 2025 年 6 月 20 日开始,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手机/平板必须满足多重标准。
包括电池寿命、耐用性、可维修性、软件支持等方面,均给出了严格规定。
(图源 IT 之家)
具体实施方面,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部分功能手机必须贴上 EPREL 标签。
该标签是对现有能源标签(ENERGY label)的升级,将清晰展示设备的电池寿命与能效等级。
其就像家电上的「能效等级」一样,将把电池的老底全揭给消费者看。
具体为七大指标,包括能源效率等级、电池单次循环耐久性、抗跌落能力、防水防尘等级。
以及可维修性评分、电池循环寿命、厂商备件供应承诺。
(图源欧盟)
这其中最狠的,当属电池循环寿命。
其「魔鬼之处」在于,新规规定 800 次完整充放电循环后,电池容量必须 ≥80%。
这是什么概念呢?
假设每天充一次电,800 次 ≈ 2 年 2 个月。
如果按「随用随充」习惯(如每次充 30%),实际使用时间可能延长至 4-5 年。
这对当前手机行业堪称降维打击。
以苹果为例,iPhone 15 官方标称电池循环次数为 500 次(容量保持 80%)。
(图源苹果官网,下同)
而三星部分机型被曝仅 300 次循环后便显著衰减。
新规生效后,将有望直逼厂商升级电池技术,比如改用硅负极、固态电解质等方案。
其次,「7 年备件供应、5 年系统更新」将捅破行业潜规则。
新规要求,厂商须在停售后 7 年内提供电池、屏幕等关键配件,且下单后 5-10 个工作日到货。
作为对比,现行业惯例仅 3-5 年。
软件方面,新规规定自设备发售起需提供至少 5 年系统更新。
目前三星已承诺为 S24 等旗舰机提供 7 年更新,谷歌 Pixel 8 系列同样跟进。
至于维修权限,未来第三方维修店也可平等访问官方工具、固件,禁止厂商「软件锁」阻挠。
再是耐用性方面,设备需通过跌落测试(如 1 米高度多次跌落无损坏)和 IP 防水认证(如 IP67/68)。
未来,「一摔就碎」的手机将被欧盟市场拒之门外。
从统一接口到电池标签,欧盟的终极目标很明确——让手机用得更久,减少电子垃圾。
这场变革中,用户获得了更透明的信息和更长的设备生命周期,而厂商则面临技术升级与利润模式的挑战。
那么问题来说,你怎么看待这项新规呢?
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