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美元保证金,一分都不能少!”
1999年瓦良格号航母途径土耳其海峡却被拦下,张口就要十亿过路费,差点导致我国航母计划付诸东流。
而当时我国实力不足以撼动西方,只能闷头吃下大亏。
然而没想到的是,六年后土耳其却厚着脸皮请求我国援建高铁,而这也是我国高铁第一次走出国门。
那么最终结果如何呢?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十亿过路费瓦良格号原本是苏联时期的航母,当时的瓦良格号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建造工作。
但由于乌克兰的经济状况等原因,无法继续将其完工,对于渴望拥有航母、提升海军实力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1998 年香港商人徐增平成功买下了瓦良格号,并计划将其拖回中国进行改造。
空壳子的“瓦良格”号航母
然而当瓦良格号踏上归国的征程,途经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
土耳其政府以瓦良格号没有动力、体积庞大,会影响海峡航行安全为由,拒绝该舰通过。
瓦良格号被迫在土耳其海域滞留,这一滞留就是两年之久。
而在停泊期间,每天所需的费用就高达高达2.55万美元。
而土耳其也正是看中这一点,准备狠狠的敲诈中国一笔,它直接狮子大开口,竟然索要10亿美元的“过路费”。
不仅如此,它还要求中国提供100万游客去往土耳其旅游,增加其旅游收入,另外还要贷几十亿的低息贷款给土耳其。
拖行中的瓦良格号
如果不答应,那么瓦良格就别想通过土耳其,我国方面不断与土耳其进行交涉和谈判。
向其解释瓦良格号的安全性以及通过海峡的可行性。
但是土耳其一口咬定,不交钱就别想通过,这也让我国十分无奈。
虽然土耳其是中东一小国,但是他背后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
而当时我国的实力自保可以,但是想要震慑西方国家还是做不到的,而且每天航母每天花费巨高,我国承担不起这样的损失。
对于土耳其无理的要求,我国只能答应,最终缴纳了十亿保证金,并且保证在两年内不会提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在交钱之后土耳其仍然觉得不行,它又提出必须由一个国家出面担保,航母不能影响到海峡安全。
好在这时候希腊挺身而出,为中国提供了担保。
因为希腊都觉得土耳其的做法太不合理的,因此愿意为中国提供担保,帮助瓦良格号顺利通过海峡。
瓦良格号通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
最终经过多方的努力和协商,土耳其政府同意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号终于被拖带通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结束了长达两年的滞留。
2002年3月3日,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瓦良格号终于抵达了中国大连港。
这一刻,无数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瓦良格号的到来,为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造,瓦良格号脱胎换骨,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拖行中的瓦良格号
请求援建高铁自从瓦良格事件后,中土两国的关系就非常的一般,期间也没有太多的合作。
然而到了2005年,土耳其政府突然向我国提出援建高铁。
而请求我国的原因是因为建造成本比日本低。
京沪高铁
当时日本的高铁技术要比我国先进,但是如何按照土耳其的要求造价非常高。
而当时我国高铁技术还算成熟,并且东方大国向来很慷慨,经常帮助一些弱小国家进行基础建设。
因此思考再三,土耳其便向我国发出请求。
不过我国当时还并没有在国外建造经营高铁的经验,因此也很犹豫。
但是想了想如果援建高铁不仅体现了我国助力他国发展的大国担当,更彰显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这也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因此我国欣然同意。
中国铁建等企业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工程。
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工程
然而异国他乡的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差异、语言不通、标准不一,都为项目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面对土耳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桥隧相连的艰难施工环境,中国建设者发扬铁军精神,加班加点昼夜奋战。
他们严格遵循欧洲标准,一丝不苟地进行过程管控,精益求精地优化设计方案,用诚意和汗水赢得了土方的充分信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高铁建设现场,中国工人24小时轮班作业,一天内完成的工程量是当地企业的十几倍。
在隧道内吊装接触网时,短短一天就完成了100多根支柱的安装,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令土耳其业主惊叹不已。
2014年7月,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工程最终胜利通车。
土耳其总理亲自参加了通车仪式并试乘首发高铁
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等政要亲自参加了通车仪式并试乘首发高铁,对中国高铁的建设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安伊高铁项目的顺利完工,标志着中国高铁成功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它向世界证明,中国高铁不仅技术一流,而且具备了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在当今世界,中国高铁如同一张闪耀的名片,以其高速、安全、舒适的特点闻名于世,然而这背后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发展历程。
土耳其总理试开首趟高铁
中国高铁发展当时的中国铁路技术相对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就更别提高铁这种高技术力,但是我国没有气馁。
2004年,中国开始陆续引进日、德、法等国的技术,联合生产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
但在这个过程中,外国一直对技术进行封锁。
复兴号”停靠车站
例如在研究动车组的两节车厢连接处的橡胶风挡时,外方人员对其橡胶标准要求极高,但却轻描淡写地说只是为防止乘客掉落。
然而中国的技术人员凭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通过试验分析,最终发现这对风挡竟然有防止车辆高速行驶侧翻的功能。
高速动车组零部件众多,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列车的安全和性能,中国技术人员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破解着无数个技术难题,逐步掌握了动车组的核心技术。
焦点访谈:开往世界的中国高铁
2012年,为了解决引进不同技术平台导致的不统一问题,以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中国铁路启动了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
为了解决空气动力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从立项到获批的过程。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对于每一位参与研发的人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
在高铁建设过程中,地理环境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峡谷、河流等各种自然障碍。
在修建西南地区的高铁线路时,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经常面临着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青藏铁路
建设者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科学的设计,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高铁线路的安全和稳定。
在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建设者们还要面临着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艰苦的工作环境。
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高铁线路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延伸。
和谐号模型展示
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前期的投资巨大,回报周期较长,政府和相关企业需要不断地探索融资渠道,合理安排资金,确保高铁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高铁的运营成本也较高,如何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也是摆在高铁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高铁站客流现场
然而正是在这些艰辛与挑战的磨砺下,中国高铁不断成长和进步。
从最初的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从一条高铁线路的开通到如今庞大的高铁网络的形成,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战略支持。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高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网络,高铁已成为国家名片,展现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锐意进取的时代风采。
信息来源1.人民网《中国海外承建首条高铁在土耳其通车》2014-7-27
2.中国经济网《中国第一条"驶出"国门的高铁:探访土耳其安伊高铁项目》2014-1-17
3.观察者网《中铁建修首条海外高铁:若不是中国干不知哪年才通车》2014-1-21
4.中国一带一路网《土耳其安伊高铁》2014-07-26
5.中国政协网《瓦良格号过土耳其海峡》20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