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应县木塔 | 林徽因
林徽因·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我最初对于这应县木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最难受的一点是他根本还没有看见过这塔的样子,连一张模糊的相片,或翻印都没有见到!
有一天早上,在我们少数信件之中,我发现有一个纸包,寄件人的住址却是山西应县XX斋照相馆!这才是侦探小说有趣的一页,——原来他想了这么一个方法写封信“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弄到一张应州木塔的相片。
我只得笑着说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这照相馆的索价也很新鲜,他们要一点北平的信纸和信笺作酬金,据说因为应县没有南纸店。时间过去了三年让我们来夸他一句“有志者事竟成”吧,这位思成先生居然在应县木塔前边——何止,竟是上边,下边,里边,外边——绕着测绘他素仰的木塔了。

塔内壁画 | 《应县木塔》.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梁林通讯3】
士能已回,我同莫君留此详细工作,离家已将一月却似更久。想北平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非常想家!
像片已照完,十层平面全量了,并且非常精细,将来誊画正图时可以省事许多。明天起,量斗栱和断面,又该飞檐走壁了。我的腿已有过厄运,所以可以不怕。现在做熟了,希望一天可做两层,最后用仪器测各檐高度和塔刹,三四天或可竣工。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本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这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八百七十余年的风雨它不动声色的承受。并且它还领教过现代文明:民十六七年间冯玉祥攻山西时,这塔曾吃了不少的炮弹,痕迹依然存在,这实在叫我脸红。第二层有一根泥道栱竟打去一节,第四层内部阑额内尚嵌着一弹,未经取出,而最下层西面两檐柱都有碗口大小的孔,正穿通柱身,可谓无独有偶。此外枪孔无数,幸而尚未打倒,也算是这塔的福气。现在应县人士有捐钱重修之议,将来回平后将不免为他们奔走一番,不用说动工时还须再来应县一次。
X县至今无音信,虽然前天已发电去询问,若两三天内回信来,与大同诸寺略同则不去,若有唐代特征如人字栱(!)鸱尾等等,则一步一磕头也要去的!

《应县木塔》 | 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梁林通讯4】
…这两天工作颇顺利,塔第五层(即顶层)的横断面已做了一半,明天可以做完。断面做完之后,将有顶上之行,实测塔顶相轮之高,然后楼梯,栏杆,格扇的详样;然后用仪器测全高及方向,然后抄碑,然后检查损坏处,以备将来修理。我对这座伟大建筑物目前的任务,便暂时告一段落了。今天工作将完时,忽然来了一阵“不测的风云”。在天晴日美的下午五时前后狂风暴雨,雷电交作。我们正在最上层梁架上,不由得不感到自身的危险,不单是在二百八十多尺高将近千年的木架上,而且紧在塔顶铁质相轮之下,电母风伯不见得会讲特别交情。我们急着爬下,则见实测纪录册子已被吹开,有一页已飞到栏杆上了。若再迟半秒钟,则十天的功作有全部损失的危险,我们追回那一页后,急步下楼——约五分钟——到了楼下,却已有一线骄阳,由蓝天云隙里射出,风雨雷电已全签了停战协定了。我抬头看塔仍然存在,庆祝它又避过了一次雷打的危险,在急流成渠的街道上,回到住处去。我在此每天除爬塔外,还到XX斋看了托我买信笺的那位先生。他因生意萧条,现在只修理钟表而不照相了。

应县木塔第四层塑像 | 《应县木塔》.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这一段小小的新闻,抄用原来的通讯,似乎比较可以增加读者的兴趣,又可以保存朝拜这古塔的人的工作时印象和经过,又可以省却写这段消息的人说出旁枝的话。虽然在通讯里没讨论到结构上的专门方面,但是在那一部侦探小说里也自成一章,至少那XX斋照相馆的事例颇有始有终,思成和这塔的姻缘也可算圆满。

俯瞰木塔 | 航拍中国.202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
关于这塔,我只有一桩事要加附注。在佛宫寺的全部平面布置上,这塔恰恰在全寺的中心,前有山门,钟楼,鼓楼东西两配殿,后面有桥通平台,台上还有东西两配殿和大配。这是个极有趣的布置,至少我们疑心古代的伽蓝有许多是如此把高塔放在当中的。

佛宫寺释迦塔 | 1933年.梁思成手绘
佛宫寺释迦木塔·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在山西应县城内,塔立于寺山门之内。大殿之前,中线之上,为全寺之中心建筑。辽清宁二年(宋仁宋嘉祐元年,公元 1056年)建,为国内现存最古木塔,塔平面八角形,高五层,全部木构,下为阶基,上立铁刹,全高约六十七米,塔身构架,以内外两周柱为主,其第一层于塔身之外,更加周匝副阶,形成第一层重檐之制。

《应县木塔》 | 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以上四层均下为平坐,上出檐,层层相叠。最上层檐合为八角攒尖顶,其上立铁刹。
内外柱之上均施斗栱。上承乳栿以相固济,其上更施草栿,每层之平坐柱即立于下一层之草栿上。内周各层柱,均微侧脚,下四层均上下中线相直,顶层乃退入少许。

《应县木塔》 | 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外檐柱则各层平坐柱均较下一层檐柱微退入,促成塔全部向上递收之势。其外檐斗栱,副阶出双杪,偷心;第一、第二两层出双杪双下昂,如独乐寺观音阁上层檐所见,第三层三杪,第四层双杪,第五层半杪承单杪。其补间铺作有以驼峰短柱承大斗者,有以斜杪相交者,如善化寺大殿及普贤阁所见。

《应县木塔》 | 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平坐铺作,第二、第三、第四,三层均出三杪,第五层出双杪。

《应县木塔》 | 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内槽斗杪,一律出华杪四跳,跳头或施横杪或偷心不等。总计各层内外共有斗栱三十余种,胥视其地位功用之不同而异其结构及形制。
塔最下层内外柱两周均甃以土墼墙。上四层外柱间,除四正面当心间辟门外,其余各间俱作木条编道抹灰墙,上四层内柱间无墙壁,但立叉子。塔顶刹以砖砌仰莲两层为坐,上又为铁仰莲一层,以承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部分,各层佛像均为辽代原塑,颇精美。

《应县木塔》 | 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梁思成:中国唯一的木塔·华北考察报告
应县去大同西50英里许,靠近长城向内的延线处。这个小镇的盐碱地令它饱尝穷困之苦,镇上仅见几百家土坯房、十余株树木。值得它自夸的是,这里有中国现存的唯一木塔。

一层释迦像 | 《应县木塔》.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一层藻井 | 《应县木塔》.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通汽车的大路距小镇最近处约25英里,旅客须从那里换乘骡车,忍受6个小时的颠簸。我到镇西5英里外时,正是落日时辰。前方几乎笔直的道路尽头,兀然间看见暗紫色天光下远远闪烁着的珍宝: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夕阳,掩映在远山之上。这座五层的宝塔从四周原野上拔地而起,高约200英尺,天晴时分从20英里外就能看见。
我进入城垣时天色已黑。塔身如黑色巨人般笼罩全镇,但顶层南侧犹见一丝光亮,自一片漆黑中透出一个亮点。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 2024年.斋主摄
宝塔建于1056年。平面作八角形,通身木构,将五个单层的中国建筑层层相叠五层。首层重檐承以巨大的斗拱,类似蓟县观音阁的形式。其上四层均环有平座及出檐。各以斗拱支撑。每层四正面辟门,另外四面俱作板条抹灰墙,饰以尊者和菩萨的画像。底层的八角形佛殿中央为释迦牟尼的巨型泥塑,而以上诸层各有不同的佛像,多有胁侍尊者及菩萨。

山西应县木塔塔刹仰视 | 1933年。梁思成摄,左下角人物为莫宗江,两人正冒险测绘塔刹
木塔顶部结以一个精致的锻铁攒尖顶,以八条铁链系于顶层屋角。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专心致志地在塔尖测量和拍摄,未曾注意头顶的云层迅速地合拢了。随即一声惊雷突然在身边爆响,我大吃一惊,险些在高出地面200英尺的上空松开手中冰凉的铁链。我与此相仿的唯一历险是,没有依例听见空袭警报,日军的飞机在我家四周投下了几枚250磅的炸弹,其中最近的一枚仅在20英尺外。

木塔第四第五层 | 《应县木塔》.1966年.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这座木塔如此见宠于自然界,已经进入了千年轮回的最后一百年,但它现在也许正在日本人的手中挣扎着。
1937年秋,日军围困并占领了应县。

应县木塔渲染图 | 梁思成手绘,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