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女娃,到经历生离死别后的独自坚强;从初为人母的日夜操劳,到晚年的豁达平和。这是陈桂芳,一个普通农村女人,写给自己一生的注脚。
小时候的桂芳,生于山村,家里七口人挤在土坯房里,贫寒与寒冷是那个年代的底色。她小学未毕业便辍学在家,年幼的手习惯了握锄头,而不是握笔。然而,18岁那年,她的命运也进行了一个拐点——嫁给了隔壁村老实的庄稼汉,两人一儿一女,生活虽不宽裕,但日子算得上安稳。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风和日丽。35岁那年,丈夫脑溢血去世。她这位有着山一般肩膀的男人突然离去,只留下幼小的孩子和一大堆债务。为了抚养孩子长大,她日夜辛苦,种田、打工,每一个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都能在田间地头看到这个女人忙碌的身影。
她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和女儿争气,一个在省城扎根,一个远嫁外地。在孩子们渐渐有了出息之后,她本以为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松口气。然而,40多岁的她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就在这时,命运再次敲门。经人介绍,她认识了黄振国,一个比她大了十岁的朴实男人。带着对又一段人生陪伴的渴望,她选择了再婚。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平静而温馨。振国的温和、体贴让这个曾经饱经风霜的女人感到一丝安慰。
但天有不测风云。去年,73岁的振国因晚期胃癌离世。这次失去,让桂芳陷入了深深的悲痛。然而,在整理遗物时,她意外发现了一份感人至深的遗嘱。振国早在去世前便安排好了家产房子留给她,而多年积攒的存款则给自己的女儿黄敏。遗嘱中,这个老人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桂芳的感激和黄敏的责任:“人生短暂,我希望她们都能有更好的生活。”
事实上,桂芳没有放弃这一份家产争夺,她选择了让步,主动将房子过户给黄敏。在她心里,这不仅是对振国默契的回应,也是在兑现他们彼此之间情意的终极承诺。
如今,57岁的桂芳已回乡生活,住在孩子们为她修的新院落里。虽然晚年独居,但桂芳并不感到孤单。偶尔,黄敏会打电话问她近况,也承诺过年会来探望。桂芳总是笑着回应,心里却已经安然。
“房子是好东西,但人更重要。”这是桂芳对生活最深切的感悟。回顾平凡的一生,这个普通女人用自己的坚韧和豁达,给“幸福”赋予了新的定义——它不是房子抑或金钱,而是内心的踏实与满足。
命运给了她苦涩,却也因她的坚持与善良,赋予了她温暖。毕竟,在桂芳心中,“幸福从来不靠房子来衡量,而是一份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