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次我选择留在自己的小家

祝英呀 2025-02-05 23:42:45

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年味”记忆,是家家户户盼望团圆的时刻。可今年,我的选择却打破了惯常的模式。我叫李梅,今年42岁,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近年来,我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但这个春节,我想给自己放个假,留在自己的小家,过一个简单而温暖的年。

小时候,我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孩子一样,过年就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全家人围着年夜饭嗑瓜子、唠家常。然而,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变了模样。高中毕业后,我因家里供不起继续上学的费用,早早出来打工。从最初的流水线工人,到如今在广州一家服装厂做主管,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拼搏出了一点稳定的收入。如今,每月工资一万元左右,日子过得相对不错,但忙碌却从未停止。

我的父母还住在河南老家,身体已大不如前,而我的弟弟和他的家庭也与父母住在一起。弟弟结婚后,生活的压力让他和妻子在县城做零工,勉强维持生计。我这几年不仅常支援父母的药费,还经常帮弟弟的孩子交学费。作为姐姐,我习惯了肩膀上多些重量,可每次回老家,总有些压抑不住的委屈涌上心头。

这么多年,年夜饭几乎都是由我一手料理。从洗菜、切肉,到烧汤、炒菜,甚至到最后清理残局,每一个环节我都负责得妥妥当当。而弟弟一家,常常只是负责吃饭,看电视,有时甚至连简单的帮忙洗菜都不情愿。去年年夜饭后,我忙到筋疲力尽,却没听到一个感谢的声音。心里泛起的不是生气,而是失望与苦涩。

今年,临近春节时,我原本已买好车票准备初二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但就在除夕来临前,我接到了妈妈的一通电话:“梅啊,今年过年你一定早点回来。弟弟一家年夜饭,还得靠你料理。”电话里的言辞,语气里透着一种理所当然。我试图解释自己工作太忙、初二才能回家,却迎来了母亲的不快:“年夜饭是最重要的!你弟弟一家日子不好过,你多担待点怎么了?”

挂了电话,我心里觉得疲惫而迷茫。再一次,我被定位成那个承担一切的姐姐,是不该有借口、不该有抱怨的“顶梁柱”。可是,这根“柱子”也会累,也需要被理解。

我的丈夫和女儿看出了我的情绪。丈夫摇摇头,下定决心地说道:“你妈这样太不讲理了。你不能一辈子都这样累下去。”女儿也第一次恳切劝我:“妈妈,今年别回去了吧。每次回去你都累到透支,连过年的心情都没了。”

这一天晚上,我和丈夫、女儿一起去超市大采购,买了许多年货。女儿兴奋地提议要装饰宿舍,挂上漂亮的彩灯。丈夫笑着看着我:“终于能和你们一起过个清静年了。”那一瞬间,我感到一阵久违的轻松。

除夕那天,我给母亲拨了电话,语气尽量平静:“妈,这次我不回去了。”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中透着不满:“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不懂事!”我没有反驳,只是耐心解释:“妈,我不是不想帮忙,只是也想给自己放个假。弟弟的年夜饭是他们家的事,不能总靠我。”母亲沉默良久,说了一句“随你吧”,挂了电话。

挂电话后,我的心情并没有格外轻松,反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内心交织。但丈夫的一句“你做得对”让我意识到,家人之间的爱,不该是一方无止境的付出,而是彼此尊重与分担。

今年春节,我和丈夫、女儿一起布置房间,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拍全家福。女儿拿着彩灯跑来跑去,房间里洋溢着欢声笑语。从未有过的轻松,让我第一次感到,春节,不仅仅是回家,而是用一颗温暖的心,给自己和家人一个真正的团圆时刻。

这一年,我学会了一件事:爱家人,也要爱自己。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