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爱与家务:一个男人的自述与反思

祝英呀 2025-02-06 10:08:35

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正在平淡与矛盾中延伸。作为一名52岁的普通男人,我经历了农村少年,城市生活,与妻子结缘,筹建家庭,再到今日面对家庭孤岛般的裂隙,这一路,既有酸甜,也有苦涩。

高中毕业后,我因家境窘迫,被迫离开校园,外出务工。那时的我年轻气盛,一心只想赚钱补贴家用。直到后来遇见了我的妻子赵丽,她是一个公司会计,性格爽朗能干。经过两年相识相恋,我们在27岁时结婚,小家庭的生活逐渐稳定。

我们的女儿是爱的结晶,如今她已经28岁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甚至有了个活泼可爱的三岁外孙。表面看来,生活似乎无波无澜,但在隐约中,我知道赵丽的心底堆积了太多的委屈与不满。她承受的付出,从我们的小家到大家庭,都未曾被我,以及家人们真正理解。

赵丽长期以来担负着照顾我父母及兄弟姐妹的重任,但她的隐忍和默默奉献终究有界限。今年春节,母亲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成了导火索:要全家九口人一起到城里过年。表面上是团聚,实则增添的是赵丽令人不堪的压力。母亲几句试探性的语气让我难以下定拒绝的决心,但我心知肚明,这无疑再度压榨了赵丽的耐心。

当我向赵丽提及此事时,厨房里正做饭的她顿时沉默,冷静中夹杂着压抑的愤怒,她一句质问让我羞愧难当:“为什么每一年都要来,我们应得一丝喘息吗?”随后,她的情绪迎来爆发,直接关上门,独自离开回娘家。多年承受的苦水一朝倾倒,而我则只能负责清扫残局。

赵丽这些年的辛劳无可否认,不管是照顾我的父母,还是女儿的新家庭,她一直在默默付出。即便自己身体受累,依旧不生怨气地奔波。但我却始终忽略了她内心的煎熬,以为短暂的争吵可以被沉默化解,以为她从未发声便没有问题。

记得一次全家聚会,母亲轻描淡写的一句:“城里人就该多担待担待。”成了赵丽背负“道德义务”的借口。这句话让我猛然醒悟,城乡观念的差距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我的优柔与妥协又是矛盾的推手。

现在的矛盾已非细碎家务,而是长期累积的情感鸿沟。我深爱着赵丽,但却明白自己曾一次次让她心寒。亲情固然重要,然若忽略夫妻间的理解与支持,家庭又谈何稳固?多年相伴,她早已不仅是那位在家忙碌的妻子,她是这个家真正的支柱。

今年的年味不同往日。冷清的屋子提醒着我,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我计划明日清晨前往岳母家,向赵丽再一次道歉。我会尽力处理好我们的家庭事务,分担她无法承受的重量。家人的事务,我会亲自与他们沟通,希望他们也能停止对赵丽的过多依赖,这个家需要重新找到平衡。

赵丽教会了我同甘共苦,也让我明白,婚姻不该只有单方向的撑扶与牺牲。对于她的所有付出,我心怀感激,但更应以行动减轻她的负荷,让她感受到温暖的陪伴。

这份感悟虽来得迟,但我诚愿从中觉醒,维系好我们的家庭。无论多难,夫妻属一体,我绝不会再允许她独自面对波澜。

0 阅读:6